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发作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自发神经活动特征。方法对双相抑郁组(26例)和健康对照组(26例)的静息态功能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计算比率低频振荡振幅分数(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值,分析各脑区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对2组被试者fALFF均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fALFF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定义为P〈0.01(AlphaSim校正,体素个数〉13,P〈0.001)。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组fALFF值显著降低的脑区为右侧后扣带回(t=-4.49)、左侧顶下小叶(t=-4.29)、左侧楔前叶(t=-5.05)及右侧额上回(t=-5.04,t=-3.86);fALFF值显著增强的脑区为左侧枕中回(t=3.92)、双侧舌回(t=5.04),均P〈0.01。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存在默认网络及视觉认知网络相关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异常。
目的·探索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连接特征在预测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clinical high-risk for psychosis,CHR)患者转化为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方法·募集CHR被试164例和健康对照89例,采集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计算基线时额叶(内侧前额叶、双侧眶额)和边缘系统(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CHR组根据1年随访的临床结局被细分为3个亚组,即转化组(CHR-C组,转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组(CHR-S组,仍符合CHR诊断标准)和缓解组(CHR-R组,症状缓解)。比较额叶-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的组间及亚组间差异,分析其与脑区的交互作用,以及与阳性、阴性症状的相关性。结果·额叶-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P=0.110),但分亚组时存在显著的亚组与脑区交互作用(P=0.049)。CHR-C组双侧眶额-双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CHR-R组(均P<0.05),3个CHR亚组左侧眶额-左侧海马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R-C组左侧眶额-右侧杏仁核功能连接异常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左侧眶额-双侧海马及右侧眶额-左侧海马功能连接异常与阳性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CHR患者可能普遍存在眶额-海马功能连接降低,而眶额-杏仁核功能连接低下可能对CHR患者后期转化为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