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家舜

作品数:7 被引量:25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玉米
  • 2篇单交
  • 2篇单交种
  • 2篇亚热带
  • 2篇优质蛋白
  • 2篇玉米单交种
  • 2篇玉米群体
  • 2篇育种
  • 2篇适应性
  • 2篇种质
  • 2篇外来种质
  • 1篇性状
  • 1篇遗传增益
  • 1篇玉米育种
  • 1篇育种策略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种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陕西省农科院
  • 1篇唐山市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篇徐家舜
  • 5篇张世煌
  • 3篇李明顺
  • 2篇谢振江
  • 2篇李新海
  • 2篇石德权
  • 1篇白丽
  • 1篇卢振宇
  • 1篇汪黎明
  • 1篇张德贵
  • 1篇杨引福
  • 1篇谢传晓
  • 1篇徐伟平
  • 1篇康继伟
  • 1篇杨秀海
  • 1篇茹高林
  • 1篇刘仁东
  • 1篇慈晓科
  • 1篇董树亭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199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被引量:34
2009年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遗传增益耐密性育种策略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被引量:37
1995年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和12.5kg(5.1%),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O.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空株率减少,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本试验中产量与单株穗数有高度正相关(r=0.96)。经过前3轮混合选择,单株结穗数分别从0.55增加到0.98和0.99,平均每轮增益26.1%和26.7%。籽粒产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是提高了经济系数,经过前3轮选择,分别从0.29和0.28提高到0.44和0.42。同时,单株穗粒重也有所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1和7.3g。在多点联合试验中,改良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单株叶片数则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0.49和0.35片。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籽粒产量和叶片数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这可能与各轮群体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张世煌石德权徐家舜康继伟汪黎明杨引福
关键词:玉米外来种质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1
2010年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hm-2密度下,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
慈晓科张世煌谢振江徐家舜卢振宇茹高林张德贵李新海谢传晓白丽李明顺董树亭
关键词:玉米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引量:97
2008年
中国玉米连年丰收,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但未来玉米需求会继续扩大,对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历史,中国玉米品种不断提高产量,得益于增强了抗逆(病)性。但在90年代以后,玉米育种目标和育种思路受到困扰。育种者要重视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李新海徐家舜
关键词:玉米育种
我国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展望被引量:32
1995年
我国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展望刘仁东,杨秀海,徐家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一种新型玉米。从培育高油玉米的思想在伊利诺大学(简称UI)萌芽至1989单高油玉米被美国企业界接受,经历了103年的历史。1896...
刘仁东杨秀海徐家舜
关键词:玉米高油玉米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Ⅰ.开花期性状的直接选择响应被引量:39
1995年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14两个群体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每轮提早2.2和2.3天。由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响应有差异,使散粉至抽丝的间隔天数(PSSl)分别从11.2和12.2天缩短为2.4和2.5天,平均海轮缩短2.0和2.3天,大大改善了雌雄协调性。1991年在北京春播,三亚秋播和济南、武功、成都夏播所做的多点联合评价试验表现相同的趋势,两个群体的抽丝日期平均每轮提早2.0和1.6天,PSSI则平均每轮缩短1.11和0.97天。在北京长日照条件下积累的改良效果,在短日照和夏播条件下仍然表现极显著的选择响应。这表明,混合选择法是改良外来玉米种质适应性,提早开花和改善雌雄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张世煌石德权徐家舜杨引福康继伟汪黎明
关键词:玉米外来种质开花期适应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