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越平

作品数:67 被引量:32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5篇大豆
  • 26篇基因
  • 20篇抗性
  • 15篇灰斑
  • 15篇灰斑病
  • 15篇斑病
  • 12篇转基因
  • 10篇转基因大豆
  • 10篇大豆灰斑病
  • 8篇豆种
  • 8篇抗病
  • 7篇育种
  • 7篇种子
  • 7篇抗草甘膦
  • 7篇草甘膦
  • 6篇植株
  • 6篇农杆菌
  • 6篇抗草甘膦转基...
  • 5篇抗病性
  • 5篇大豆植株

机构

  • 5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3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天津大学
  • 2篇淮海工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黑龙江省森工...
  • 1篇上海市政府

作者

  • 67篇曹越平
  • 19篇杨庆凯
  • 6篇薄路花
  • 4篇卫志明
  • 4篇邱丽娟
  • 4篇李海英
  • 3篇邹继军
  • 3篇陈冰
  • 3篇张丽娟
  • 3篇季静
  • 3篇王罡
  • 3篇汤楠
  • 3篇周斐红
  • 3篇虞薇
  • 3篇刘峰
  • 3篇朱筠
  • 3篇李开盛
  • 2篇林树柱
  • 2篇张旭强
  • 2篇董伟

传媒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上海农业学报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遗传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种业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油料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大豆科技
  • 1篇杂草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8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4篇1998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性与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回顾被引量:3
2002年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 ,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过重大的损失 ,对该病害的抗性机理、遗传及育种进行研究对有效控制这一病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 ,论述了近年来在大豆灰斑病结构抗性、生化抗性、抗性的遗传方式以及抗源筛选与育种研究的进展 ,为大豆抗灰斑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曹越平杨庆凯
关键词:抗性大豆灰斑病抗性遗传
不同大豆品种对农杆菌EHA105和GV3101敏感性及共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3
2015年
不同的大豆品种对于农杆菌的敏感性不同,易感型的品种更有利于转化的进行。为了进一步优化大豆转化体系,实验利用农杆菌菌株EHA105、GV3101对东农50等10个大豆栽培品种进行敏感性测定。同时对2个易感性品种,东农50、中豆32共培养中添加光照处理,统计GUS染色率。结果表明,农杆菌GV3101的侵染能力较强,10个品种的平均GUS染色率达到66.7%,远远高于EHA105的平均值(38.4%);2个菌株对中豆32和东农50进行侵染,GUS染色率平均达到69.93%和73.62%,其他品种的GUS平均染色率显著低于东农50和中豆32;但个别品种对2个菌株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在大豆遗传转化中对于品种和菌株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杆菌的侵染时间为30~60min时效果较好;在共培养阶段进行光照处理有利于提高转化率。
薄路花曹越平
关键词:大豆基因型
转Bt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Bt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Bt基因的分类、基因的克隆及应用,以及转Bt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Bt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进入非转基因作物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中,造成基因污染,害虫在多代食用转Bt基因植物后可以产生抗性,而且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也有一定的影响,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向土壤中释放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已经发现大豆(EPSPS)中的转基因有向人类肠道微生物转移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对Bt基因的利用进展及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研究利用转Bt基因作物提供一些思路。
陆小毛朱路青曹越平
关键词:转BT基因作物抗性基因漂移土壤系统
已经批准进入中国的转基因大豆有哪些?
2019年
大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使得进口大豆大量进入中国,这其中就包括了转基因大豆。从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的历史、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和已批准进口并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品种等维度,分析了进口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李昊阳曹越平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
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大豆异黄酮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技术领域的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大豆异黄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大豆无菌苗的获得:取成熟的大豆种子,用灭菌剂进行灭菌,然后将大豆种子接种到萌发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大豆无菌苗;第二步,外植体诱导愈伤组...
曹越平陈冰周斐红朱筠
文献传递
利用“微创刷”法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引量:3
2015年
以发芽3 d的大豆成熟种子胚尖生长点为作用点,利用"微创刷"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绥农22中,对转化植株T1代进行草甘膦筛选,对筛选后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草甘膦对野生型绥农22与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绥农22 T0代成株率为97.38%,对T1代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EPSPS基因成功转入大豆中,T1代转化效率为6.20%;对野生型绥农22与"微创刷"法获得的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作用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莽草酸含量低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进一步证明了大豆抗性植株对草甘膦的抗性。
荣非王罡季静王萍董歆高海伶曹越平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
不同类型组合大豆杂交后代灰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9
1995年
本实验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条件下,利用五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的F_1、F_2、F_3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双亲抗感差异大的组合较双亲抗感差异小的组合的F_2代变异系数高32.4%,但到了F_3、F_4代变异系数之比仅为1.08:0.96。双亲抗感差异大的(抗×感)、(感×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下降;双亲抗感差异小的(感×感)、(抗×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提高。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杂交后代抗性遗传规律的原因,以及在抗性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上的应用。
曹越平杨庆凯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杂交后代抗病性
大豆转化事件SHZD32‑01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含大豆转化事件SHZD32‑01的大豆植株和种子以及该大豆转化事件SHZD32‑01中独特的DNA分子,本发明也提出了该特异DNA分子的检测方法;所述大豆转化事件SHZD32‑01含有包括下列核酸序列中...
曹越平
文献传递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细菌及根瘤菌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转基因大豆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是其最主要的转基因特性.微生物群落是土壤质量的监测指标之一,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配施草甘膦是否影响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及根瘤菌群落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以非转基因亲本大豆‘中豆32’为对照(CK),分析转G10-epsps基因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GR)及配施草甘膦(GR+G)在大豆各生育时期对根际土壤细菌和根瘤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GR、GR+G处理对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pH总有机碳(TOC)总氮(TN)、NH+4-N含量等产生影响;GR处理显著增加结荚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GR+G处理显著增加结荚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但显著降低苗期和结荚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度;GR、GR+G处理改变了部分优势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类群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和放线菌门;GR、GR+G处理改变了根瘤菌类群的相对丰度,但未影响慢生根瘤菌和中华根瘤菌两种主要大豆根瘤菌的相对丰度,且GR+G处理结荚期根际土壤根瘤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环境因子分析显示,根际土壤放线菌和根瘤菌群落丰度主要受土壤pH影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或配施草甘膦显著影响结荚期根际土壤细菌和根瘤菌,但其影响随大豆的生长而消失.
沈彬洪鑫曹越平韩成刘标钟文辉
关键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根瘤菌ILLUMINA环境安全评价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曹越平李海英刘学敏陈绍江张丽娟杨庆凯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菌寄主侵染循环潜育期抗病育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