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洪武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钎具
  • 6篇渗碳
  • 4篇渗碳层
  • 3篇韧性
  • 3篇强韧性
  • 3篇相组织
  • 3篇加热温度
  • 3篇复相
  • 3篇复相组织
  • 3篇奥氏体
  • 2篇硬度梯度
  • 2篇油套
  • 2篇油套管
  • 2篇石油
  • 2篇石油套管
  • 2篇套管
  • 2篇冷速
  • 2篇工具钢
  • 2篇残留奥氏体
  • 2篇残余应力

机构

  • 13篇北京科技大学
  • 6篇西宁特殊钢股...
  • 1篇首钢集团

作者

  • 13篇朱洪武
  • 11篇刘雅政
  • 7篇周乐育
  • 5篇闫永明
  • 5篇徐盛
  • 5篇黄斌
  • 3篇王磊英
  • 3篇杨忠
  • 2篇洪斌
  • 2篇李亚欣
  • 1篇王福明
  • 1篇李长荣
  • 1篇秦晓峰
  • 1篇王国存
  • 1篇邸全康

传媒

  • 5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钢铁
  • 1篇凿岩机械气动...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逐层钻孔法测量P110级石油套管淬火残余应力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逐层钻孔法测试了直接淬火和水淬+空冷+水淬2种冷却工艺下的残余应力,分析了2种工艺下残余应力对裂纹产生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淬火工艺下,切向残余拉应力为229~281 MPa,轴向残余拉应力为191~237 MPa;水淬+空冷+水淬工艺下,切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范围为-422^-185 MPa,轴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范围为90~190 MPa。与直接淬火工艺相比,优化冷却工艺使钢管切向应力变为压应力,轴向残余应力仍为拉应力但数值上减小,随孔深增加,轴向应力减小幅度趋于平缓,进而降低和缓解了钢管内微裂纹产生和扩展趋势。
李亚欣刘雅政洪斌朱洪武邹喜洋
关键词:石油套管冷却工艺残余应力
23Si2MnCrNiMoV钢固体渗碳层的影响因素
2016年
研究了渗碳温度、渗碳时间、扩散时间、深冷处理参数对23Si2Mn Cr Ni Mo V钢渗碳层的碳浓度梯度、表层低硬度区深度、有效渗硬层深度(550 HV0.3)、碳扩散距离、微观组织形貌等影响,实验研究的渗碳温度区间为890~970℃,渗碳时间为4~10 h,扩散时间为0~4 h。结果表明,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存在是造成渗碳表层高C低硬度的主要原因,控制C浓度为0.72%~0.86%时,可获得最大硬度,若进一步增加C含量,会形成大量的残留奥氏体,反而降低渗透层的硬度;深冷处理对有效渗硬层深度几乎没有影响,但可使表层低硬度区域从距表面0.7 mm缩至0.3 mm。
邸全康朱洪武王福明李长荣
关键词:渗碳层碳浓度残留奥氏体
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连续冷却相变的组织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连续冷却相变组织变化规律,包括静态和动态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等,分析了合金元素作用、冷却速度和热变形对CCT曲线、相变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Cr、Mo、Ni等元素的加入是为了使22Si2MnCrNi2MoA钢可以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得到马氏体+贝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变形促进多边形铁素体形成的能力将得到削弱,而变形促进贝氏体形成的能力将得到加强,且贝氏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热变形促进了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细化了贝氏体板条,变形促使马氏体相变转变开始温度略微降低。
朱洪武刘雅政闫永明徐盛王磊英王国存
关键词:相变CCT曲线
一种23CrNi3Mo钎具用材料的硬度分布控制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B>23CrNi3Mo</B>钎具用材料的硬度分布控制工艺,可实现渗碳后钎具由表及里的平缓硬度梯度分布,即由钎具表面到心部组织的显微硬度呈现平缓下降,使得渗碳后钎具形成表面高硬度、心部高韧性及一定宽度过渡...
刘雅政闫永明周乐育徐盛朱洪武
22Si2MnCrNi2MoA钎杆断裂失效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运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定量分析等实验手段,从组织状态、夹杂物、断口形貌等方面分析了22Si2MnCrNi2MoA钎杆内螺纹处断裂原因,同时对其疲劳裂纹起源和扩展进行了探讨.22Si2MnCrNi2MoA钎杆内螺纹处断裂破坏并不是由组织异常和夹杂物引起的,而是由于22Si2MnCrNi2MoA钎杆存在明显的壁厚不均,在高频应力、严重的内外耗同时存在的应力状态下持续工作,壁厚较薄处极易成为受力薄弱区,疲劳裂纹更倾向于在此处优先形成,从而致使壁厚较薄处优先断裂,最终导致钎杆断裂失效.该钎杆疲劳破坏起源于内表面,属于多源的疲劳断裂.起源区微观形貌为韧窝形貌,扩展区的微观形貌为韧窝和沿晶的混合形貌.
朱洪武刘雅政周乐育王磊英黄斌
关键词:工具钢钎杆
加热温度对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的影响
通过固体渗碳试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对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渗碳层的影响,分析了加热温度-碳浓度-显微硬度-残余奥氏体的关系以及残余奥氏体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渗碳时间为6h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渗碳层的碳...
黄斌朱洪武杨忠周乐育刘雅政
关键词:加热温度渗碳层
文献传递
一种23CrNi3Mo钎具用材料的硬度分布控制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23CrNi3Mo钎具用材料的硬度分布控制工艺,可实现渗碳后钎具由表及里的平缓硬度梯度分布,即由钎具表面到心部组织的显微硬度呈现平缓下降,使得渗碳后钎具形成表面高硬度、心部高韧性及一定宽度过渡层的复相组织,...
刘雅政闫永明周乐育徐盛朱洪武
文献传递
加热温度对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的影响
2015年
通过固体渗碳试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对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渗碳层的影响,分析了加热温度一碳浓度一显微硬度一残余奥氏体的关系以及残余奥氏体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渗碳时间为6h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渗碳层的碳浓度逐渐增加,碳浓度分布梯度越来越平缓。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的显微硬度一碳浓度关系符合正态分布。在渗碳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渗碳表层获得硬度很高的马氏体组织,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表面碳浓度应该控制在0.80%-0.90%之间。当表面碳浓度超过0.80%~0.90%时,渗碳完成后需采取后续的工艺措施来消除已经存在的残余奥氏体,如采用长时间自然时效或深冷处理等。
黄斌朱洪武杨忠周乐育刘雅政
关键词:渗碳残余奥氏体加热温度
渗碳温度对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固体渗碳试验研究了加热温度对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渗碳层的影响,分析了渗碳温度-碳浓度-显微硬度-残留奥氏体的关系以及残留奥氏体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当渗碳时间为6 h时,随着渗碳温度的升高,渗碳层的碳浓度逐渐增加,碳浓度分布梯度越来越平缓。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的显微硬度-碳浓度关系符合正态分布。在渗碳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渗碳表层获得硬度很高的马氏体组织,22Si2MnCrNi2MoA钢渗碳层表面碳浓度应该控制在0.80%~0.90%之间。当表面碳浓度超过0.80%~0.90%时,渗碳完成后需采取后续的工艺措施来消除已经存在的残留奥氏体,如采用长时间自然时效或深冷处理等。
黄斌朱洪武杨忠周乐育刘雅政
关键词:渗碳残留奥氏体加热温度
退火工艺对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带状组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也镜和能谱仪等研究了钎具用钢22Si2MnCrNi2MoA动态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和退火工艺优化,分析了冷却速度对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相变组织的影响,探讨了22Si2MnCrNi2MoA钢带状组织成因及改善措施.22Si2MnCrNi2MoA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在形变后空冷即可得到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在所选取的温度和时间范围内,710℃退火保温5 h为最优的退火工艺,等温退火并不能改善钢中带状组织的成分不均.带状组织的形成是由于化学元素Si、Mn、Cr、Ni和Mo的偏聚引起的,提高横截面内变形均匀程度对于改善棒材组织均匀性是有利的,但冶金过程成分偏析均质控制才是减轻或消除带状组织成分不均的关键.
朱洪武刘雅政徐盛闫永明王磊英黄斌
关键词:工具钢退火相转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