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从锋

作品数:73 被引量:937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2篇玉米
  • 17篇春玉
  • 17篇春玉米
  • 14篇玉米产量
  • 11篇夏玉米
  • 10篇栽培
  • 9篇高产
  • 8篇籽粒
  • 6篇氮素
  • 6篇密植
  • 6篇秸秆
  • 6篇根系
  • 6篇播种
  • 6篇春玉米产量
  • 5篇氮肥
  • 5篇滴灌
  • 5篇雄性不育
  • 5篇气候
  • 5篇冠层
  • 5篇播期

机构

  • 5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13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内蒙古民族大...
  • 4篇天津农学院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吉林省农业科...
  • 3篇太原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73篇李从锋
  • 44篇赵明
  • 18篇丁在松
  • 17篇马玮
  • 16篇周宝元
  • 10篇张吉旺
  • 10篇董树亭
  • 8篇齐华
  • 7篇孙雪芳
  • 7篇侯海鹏
  • 7篇刘鹏
  • 7篇任红
  • 6篇王空军
  • 6篇李向岭
  • 6篇董志强
  • 5篇葛均筑
  • 4篇张玉芹
  • 4篇张瑞富
  • 4篇贾士芳
  • 4篇李静静

传媒

  • 21篇作物学报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玉米科学
  • 3篇作物杂志
  • 2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2010年作...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氮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在露天池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与其同型可育系的产量构成及其光合特性对氮素亏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氮素供应水平下,CMS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平均增产达11.5%,缺氮条件下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花后CMS玉米叶片具有较高的含氮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在生育后期降低缓慢,延长了有效光合持续期,延缓了植株衰老进程。不育植株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其可育系,且气体交换参数对缺氮反应不敏感。不育系的叶绿体荧光参数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在生育后期也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不育植株生育后期在光合能力、电子传递和光能转化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其产量提高可能是籽粒充实期叶片生理质量和光合效率共同提高的结果。
李从锋刘鹏王空军张吉旺董树亭
关键词: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缺氮光合特性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
本发明属于作物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种植方法。本发明通过羧基化纳米碳点调节玉米根系发育,意图构建密植玉米的“理想根型”,协调优化根层与冠层结构、平衡根层与土壤水分养分供给,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丁在松周宝元李从锋王新兵黄素华
不同滴灌模式对东北春播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明不同滴灌模式对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产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农华 101 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滴灌模式,设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 2 种,副处理为灌水量,设传统灌水量 40%(W1:1 440 m^(3)·hm^(-2))、传统灌水量 50%(W2:1 800 m^(3)·hm^(-2))和传统灌水量 60%(W3:2 160 m^(3)·hm^(-2))3 个水平,于苗期-拔节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吐丝期-乳熟期、乳熟期-收获按照 1﹕2﹕2﹕3﹕2比例滴灌。吐丝后 20 d 开始,每 7 d 取玉米籽粒 1 次,采用酸水解-DNS 法测定玉米籽粒中总淀粉含量,采用淀粉合成酶试剂盒测定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研究玉米籽粒产量、淀粉积累量特征及 AGPase、GBSS、SSS 酶活性变化。【结果】2019-2020 年春玉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两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 W1 处理浅埋滴灌千粒重和产量低于膜下滴灌,W2 处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W3 处理显著高于膜下滴灌,其中产量分别高 5.7%和 8.4%,千粒重分别高 11.9%、12.1%。方差分析表明,灌水量、滴灌模式和灌水量与滴灌模式互作对千粒重影响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平,年份、灌水量及灌水量与滴灌模式互作对籽粒产量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W1 处理浅埋滴灌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低于膜下滴灌,W2 处理从吐丝后 20 d 起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吐丝后 55 d 二者差异不显著,W3 处理吐丝 41 d 前低于膜下滴灌,随生育进程差异减小,吐丝后 55 d 显著高于膜下滴灌。3 个灌水量下浅埋滴灌的籽粒淀粉活跃积累期较膜下滴灌时间长,且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较膜下滴灌时间延后。活跃积累期对淀粉最终积累量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生育后期淀粉积累速率
张家桦杨恒山张玉芹李从锋张瑞富邰继承周阳晨
关键词:滴灌模式春玉米籽粒酶活性淀粉积累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周年水分高效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在保证周年较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促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国内学者便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灌溉制度优化、替代节水种植制度构建和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体系为核心的周年水分高效利用途径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水分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通过耕作或播/收期调控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降水与地下水平衡利用,促进周年水分(灌溉水和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以充分挖掘华北平原水分生产潜力,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节水高产栽培及节水种植制度建立提供思路和依据。
张金鑫葛均筑马玮丁在松王新兵李从锋周宝元赵明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灌溉节水种植
一种抗低温抗干旱种子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低温抗干旱种子的处理方法,所述抗低温抗干旱种子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作物种子放置于水浴锅中进行水浴处理;水浴处理后通过种子处理剂进行外表面包衣处理;包衣后的种子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处理,本发明...
李从锋赵明周培禄
文献传递
利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贮藏温度处理玉米种子的苗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常温与低温贮藏3个月的玉米杂交种种子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取发芽7 d玉米幼苗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GO、KOG、KEGG数据库分析处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的调控路径。以常温贮藏处理为参考,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比较,低温贮藏处理共获得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8个、下调基因7个。在GO功能注释分析中,有26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可为分为18个功能分类。KOG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共获得19个功能注释,涉及到8个功能类别。KEGG通路分析发现,共有23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13个代谢通路中,其中,谷胱甘肽代谢、抗坏血酸和肌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低温贮藏处理玉米种子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常温贮藏处理。通过两个处理转录组分析,RNA-seq数据揭示,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肌醇、甘油磷脂等中涉及的基因优先表达于低温贮藏处理中,表明LTS可以促进谷胱甘肽代谢,从而提高植物抗氧化性,同时可以提高玉米抗逆性。
陈志英胡健王长进李从锋李文阳
关键词:玉米转录组贮藏温度种子活力
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粒重及品质影响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从细胞学角度探讨玉米花后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籽粒重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普通玉米泰玉2号为材料,大田条件下分别于授粉后1—14d(S1)、15—28d(S2)及29—42d(S3)遮光55%,以大田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玉米作为对照(S0),对不同遮光处理下玉米粒重、品质、胚乳细胞增殖变化及穗轴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对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胚乳细胞及胚乳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各时期遮光使籽粒重量、淀粉含量、胚乳细胞数量和体积降低,籽粒胚/胚乳比、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升高。遮光延迟了淀粉粒的发育,降低了胚乳细胞的充实度;前期遮光籽粒胚乳细胞数目最少,中期遮光淀粉粒体积最小,胚乳细胞的充实状态最差。遮光后穗轴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小穗柄维管束截面积无明显变化;遮光使胚乳细胞中蛋白质体增多,胚乳传递细胞变小,传递细胞壁内突变稀、变短,不同层次间连接程度下降,养分传输能力降低,胚乳传递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减少。【结论】花后不同时期遮光改变了玉米籽粒品质,系籽粒中胚比重增加及胚乳细胞内含物比例变化所致。遮光后胚乳传递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及较低的线粒体数量限制了养分的传输,"流"不畅是生育后期遮光玉米粒重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贾士芳李从锋董树亭张吉旺
关键词:粒重胚乳细胞传递细胞遮光
条带耕作错位种植对灌区春玉米产量形成与冠根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2017年和2018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采用条带耕作错位种植(苗带耕作,15 cm+45 cm小双行错位播种,TGCW)和等行常规种植(旋耕,60 cm等行距,CK)两种模式,6.75万株hm^–2、8.25万株hm^–2、9.7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条带耕作错位种植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冠根协调特征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等行距常规种植,条带耕作错位种植的产量显著提高,其中8.25万株hm^–2增幅最明显,2017年和2018年分别提高13.1%和13.8%,该模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率具有明显优势,较强的物质积累明显延缓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同时穗位上和穗位层透光率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光合势均显著高于CK。该模式生育后期各土层植株根干重显著高于CK,高密度下更为明显,且20~60 cm根系占比高,吐丝期单位根重获得的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根冠比均具有明显优势。该模式的这些优点是促成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玉芹杨恒山李从锋赵明罗方张瑞富
关键词:春玉米
苗期不同滴灌方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春旱是东北玉米产量增长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滴灌可有效缓解其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不同滴灌方式的效果具有差异性。本文以常规雨养玉米为对照(CK),研究了传统滴灌(采用内嵌迷宫式滴灌管)和新型滴灌(采用自流插入式滴灌管)2种方式与不同埋管深度(0 cm、5 cm和10 cm)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滴灌显著增产,增幅达9.5%~20.1%。传统滴灌不同埋管深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新型滴灌埋深5 cm产量显著高于地表滴灌,增幅为4.4%。同一埋深不同滴灌方式之间,新型滴灌埋深5 cm比传统滴灌增产8.8%,其他埋深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滴灌处理出苗率提高11.3%,收获期穗数增加13.3%。新型滴灌埋深5 cm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的原因是生殖生长期叶面积指数下降慢,显著提高收获期干物质重。与对照相比,滴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10.9%,其中新型滴灌埋深5 c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埋深5 cm新型滴灌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式。
徐杰李从锋孟庆锋葛均筑王璞赵明
关键词:春旱滴灌埋深水分利用效率
播/收期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9
2019年
【目的】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探索两季最佳的资源搭配模式,进一步挖掘当前气候和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地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通过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设置冬小麦不同播期和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建立了5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方式,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对其产量、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分配及利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随冬小麦播期及夏玉米收获期推迟,两作物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分配比例分别由处理Ⅰ的46%﹕54%、60%﹕40%、42%﹕58%调整至处理V的34%﹕66%、49%﹕51%、34%﹕66%范围内,小麦季生长天数及其分配的光温水资源量逐渐减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玉米季,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但由于处理V的ZM66小麦品种维持了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因此与处理Ⅰ比产量降低不显著。然而,处理V玉米季生理生长时间较处理Ⅰ延长约15 d,2016和2017年光温水资源分配量分别增加143.8和120.7 MJ·m(-2)、290.5和281.6℃、12.4和25.7 mm,粒重分别增加13.1%和15.5%,周年产量两年分别提高7.9%和6.7%;籽粒脱水时间增加约45 d,光温水资源分配量两年分别增加322.5和336.3 MJ·m(-2)、509.6和497.8℃、56.7和14.1 mm,籽粒含水量降至14.4%—17.3%,达到机械直接收获标准。同时,由于处理V小麦季光温水资源分配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减少底墒水和越冬水灌溉约150 mm,2016和2017年其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较处理Ⅰ分别提高12.5%和15.8%、10.9%和7.7%、39.6%和59.3%,玉米季虽然光能、温度生产效率有所降低,但水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因此周年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两年分别提高7.3%和9.1%、5.6%和5.1%、17.3%和29.3%。【结论】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播/收期的调整(小麦12月上旬播种,玉米11月中旬收�
周宝元马玮孙雪芳高卓晗丁在松李从锋赵明
关键词:资源分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