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伟霞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碳青霉烯
  • 2篇青霉烯
  • 2篇杆菌
  • 2篇肠杆菌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药性分析
  • 1篇阴道
  • 1篇阴道分泌物
  • 1篇阴沟
  • 1篇阴沟肠杆菌
  • 1篇原菌分布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感染
  • 1篇碳青霉烯类
  • 1篇碳青霉烯酶
  • 1篇女性
  • 1篇女性阴道
  • 1篇青霉烯类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流行病学

机构

  • 4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4篇李伟霞
  • 2篇刘利华
  • 2篇陆书华
  • 1篇李晓哲
  • 1篇钱震雯
  • 1篇戈宁宁
  • 1篇郭焕
  • 1篇孙波
  • 1篇申爱华
  • 1篇周建伟
  • 1篇刘元元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养生保健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女性阴道分泌物真菌感染现状研究进展
2024年
真菌作为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严重扰乱了女性的日常生活,已成为困扰广大女性身心健康的妇科疾病之一,并且存在易反复感染和不易治愈的困难,该文将对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机制、易感人群、病原菌分布、检测、治疗等进行详细综述,为临床医生的实施抗感染治疗及合理用药提供精准高效的参考依据。
李雪项玉涵李伟霞史简李文静陆书华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真菌感染
112株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及产ESBLs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AmpC酶、产ESBLs的情况及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112株,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对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对AmpC酶进行检测,采用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进行检测,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12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0.7%,其次为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16.1%、13.4%;从11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碳青霉烯酶阳性2株,阳性率1.8%,AmpC酶阳性60株,阳性率53.6%,产ESBLs菌46株,阳性率41.1%,其中有28株仅携带ESBLs,42株仅携带AmpC酶,18株同时携带产ESBLs和AmpC酶。结论应加强对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的控制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携带率高;临床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酶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李晓哲郭焕刘利华钱震雯李伟霞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碳青霉烯酶AMPC酶改良HODGE试验耐药性
混合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研究成人混合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1年8月期间成人混合血流感染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对于病例组每一份病例,按照1:2配比,选择相同时期分别与该病例的各病原菌相同的两份单一血流感染病例与之配对,入选的单一血流感染病例即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对混合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8例混合血流感染病例,76株病原菌,占住院成人血流感染的2.9%;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4株,其中占比前两位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为主,病原菌组合中一半是革兰阴性杆菌组合;实体恶性肿瘤[P=0.016,优势比(OR)=4.862]和胆道感染(P=0.032,OR=3.704)是混合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一血流感染相比,混合血流感染更多应用抗菌药物联合治疗(P<0.05)。结论实体恶性肿瘤和胆道感染是混合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识别混合血流感染风险的患者提供依据。
李伟霞孙波戈宁宁
关键词:病原菌
鲁西南地区13家医院213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特征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了解鲁西南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耐药基因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鲁西南地区13家医院2020年1月—2022年7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CRE菌株,采用VITEK-MS质谱鉴定仪、VITEK-2 Compact全自动药敏仪,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及碳青霉烯酶免疫层析法,最后筛选出213株菌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并对10株携带双基因型菌株进行分析,对医院83株CRE菌株进行方法学之间的比较。结果 213株CRE主要分布科室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监护室等;标本主要来源痰液、尿液、血液等;耐药率统计显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布特点:主要以bla_(KPC-2)、bla_(NDM-5)基因为主,其次为bla_(NDM-1)基因,10株双基因型CRE菌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6株大肠埃希菌产不同bla_(NDM)基因同时携带mcr-1耐药基因,1株阴沟肠杆菌产bla_(NDM-1)同时携带mcr-9基因。对方法学的比较显示:mCIM+eCIM、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型,KPC基因型两种方法无差异,对NDM基因型前者敏感度更高。结论 鲁西南地区CRE菌分离率最高的是产bla_(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产bla_(NDM-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及产bla_(NDM-1)型阴沟肠杆菌。值得关注的是双基因型及少见基因型的检出,应引起感控部门的注意,以防耐药菌的传播和流行。
刘利华刘元元申爱华孟秀娟陈明凯李伟霞陆书华周建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