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勋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管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细胞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功能不全
  • 2篇肝切除
  • 2篇肝切除术
  • 2篇肝细胞
  • 1篇胆管癌
  • 1篇胆管癌组织
  • 1篇胆管扩张
  • 1篇胆管扩张症
  • 1篇蛋白
  • 1篇预后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前
  • 1篇切除术后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梁力建
  • 4篇李勋
  • 4篇汤地
  • 3篇彭宝岗
  • 2篇匡铭
  • 2篇姜春林
  • 1篇何强
  • 1篇欧阳杰
  • 1篇殷晓煜
  • 1篇周奇
  • 1篇陈健聪
  • 1篇朱晓旭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成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治疗、并发症与预后分析。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本组Todani分型Ⅳa型48例,Ⅴ型35例,其中男34例,女49例,发病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52岁。44例患者曾接受过手术治疗;64例合并结石;10例癌变。超声术前检出率为84.3%,CT诊断符合率为91.5%,MRCP诊断符合率为95.2%,PTC、ERCP诊断符合率100%。全组均行手术治疗,73例行肝叶切除,1例行肝移植,8例内引流术,1例剖腹探查。结果随访时间1年3个月至9年,胆管炎发作1个月内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83.3%,超过1个月者并发症率为33.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组与内引流组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病术前超声及腹部CT、MRCP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PTC及ERCP等有创检查需要在有指征的情况下开展。反复胆道炎症刺激以及初期不彻底的手术方式可能是部分患者恶变的原因,应强调初次手术就彻底切除病灶的重要性。手术切除病变明显的肝脏并必要时行胆肠吻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肝移植术对一些终末期复杂病例是最终的治疗手段。
欧阳杰汤地李勋何强彭宝岗梁力建
关键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外科手术预后
术前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对巨大肝细胞癌精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术前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ICGR15)联合标准残肝体积(SRLV)检测对巨大肝细胞癌(肝癌)精准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精准肝切除的110例巨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直径为10.1~20.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测ICGR15并接受薄层CT扫描。利用CT扫描数据对患者肝脏、肿瘤及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进行模拟手术切除,计算SRLV。患者手术方式均采取精准肝切除术。根据术后有否发生肝功能不全,将患者分为肝功能不全组(18例)和无肝功能不全组(92例)。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来的相关因素ICGR15联合SRLV作为诊断指标进行诊断试验,寻找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佳组合,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回归方程。结果巨大肝癌患者精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6.4%(18/110)。患者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与术前ICGR15、SRLV有关(Z=2.805,t=4.365;P〈0.05)。将术前ICGRl5值以及SRLV作为诊断指标的灵敏度为0.78,特异度为0.89。其logistic直线回归方程为:SRLV(ml/m2)=1 104×ICGR15+298.6,回归方程可以较直观反映ICGR15与SRLV关系,回归直线图可较好地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结论术前ICGR15联合SRLV检测能有效预测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
汤地李勋姜春林匡铭梁力建彭宝岗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不全
精准肝切除在巨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在巨大肝细胞癌(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精准肝切除的110例巨大肝癌患者。其中男9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直径为10-21 cm。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利用薄层CT扫描的原始数据,采用Myrian XP Liver三维手术模拟软件对患者肝脏、肿瘤及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标准残肝体积(SRLV),并进行模拟手术切除。手术采用常规游离肝脏后肝切除或前入路法下腔静脉前预置吊带肝切除术。观察患者术前模拟方案与术中实际实施方案的吻合率。比较患者术前预计SRLV与术中实际SRLV的差异。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预计SRLV与术中实际SRLV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患者术前拟实施方案与术中实际实施方案的吻合率为92.7%(102/110)。患者术前预计SRLV为(392±96)ml/m2,术中实际SRLV为(406±71)ml/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0,P〉0.05)。患者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00(150-375)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50-2 000)ml,术中输血量为300(0-1 5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8-67)d。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22/110)。其中肝功能不全18例,予以护肝等对症治疗后治愈;胆漏3例,予以置管持续性引流后好转;腹腔出血1例,予再次手术止血。结论精准肝切除能更好地切除巨大肝癌,保留更多残肝体积,降低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是治疗巨大肝癌有效、安全的方法。
李勋汤地彭宝岗姜春林匡铭梁力建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不全
骨形成蛋白3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骨形成蛋白3(BMP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标本,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MP3 mRNA和蛋白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相对表达情况。收集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MP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全组30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22例癌组织BMP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87例阴性,16例弱阳性,BMP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BMP3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其表达的下调可能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李勋汤地周奇王寰昱陈健聪朱晓旭殷晓煜梁力建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