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清

作品数:25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基因
  • 5篇蛋白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溃疡
  • 5篇基因多态性
  • 4篇血清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热休克
  • 4篇热休克蛋白
  • 4篇螺杆菌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位点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溃疡性
  • 3篇肝炎病毒
  • 3篇病毒

机构

  • 25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李文清
  • 19篇王承党
  • 15篇林经安
  • 15篇陈玉丽
  • 10篇吴婷
  • 9篇陆岽
  • 8篇庄则豪
  • 5篇俞星
  • 4篇陈瑞庆
  • 3篇陈晖
  • 3篇叶德富
  • 3篇刘豫瑞
  • 2篇郑玮玮
  • 2篇薛原
  • 2篇朱月永
  • 2篇张琳
  • 2篇王锃
  • 2篇蓝瑞隆
  • 1篇王慈养
  • 1篇郑贤应

传媒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L-22对Hp感染的UC模型小鼠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幽门螺旋菌(Hp)感染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级雌性Balb/c小鼠80只,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7 d,于第1、3、5天注射0.9%氯化钠溶液)、Hp感染组(灌服Hp菌液,自由饮用蒸馏水7 d,于第1、3、5天注射0.9%氯化钠溶液)、Hp+DSS组[灌服Hp菌液,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 d,于第1、3、5天注射0.9%氯化钠溶液]、IL-22干预组(灌服Hp菌液,自由饮用3%DSS溶液7 d,于第1、3、5天注射重组小鼠IL-22),每组20只,分别重复上述1~3个周期。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收集粪便做大便隐血实验、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判断疾病活动指数;均于建模成功7 d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STAT3表达,透射镜下观察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评估UC炎症程度,提取结肠蛋白检测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血浆D-乳酸(D-Lacc)。结果空白对照组第3、7、21天DAI评分低于Hp感染组低于Hp+DSS组低于IL-22干预组(P<0.05),空白对照组第7、21天体质量百分比高于Hp感染组高于Hp+DSS组,高于IL-22干预组(P<0.05)。IL-22干预组小鼠较Hp+DSS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完整、管壁增厚,腺体和隐窝结构基本正常、排列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更少;空白对照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IL-22干预组,低于Hp+DSS组,低于Hp感染组(P<0.05)。空白对照组occludin蛋白表达量高于Hp感染组,高于Hp+DSS组,高于IL-22干预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Hp感染组STAT3蛋白表达量低于Hp+DSS组,低于IL-22干预组(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IL-22干预组小鼠较Hp+DSS组和Hp感染组小鼠有更完整屏障功能。空白对照组D-Lac含量低于IL-22干预组,低于Hp+DSS组,低于Hp感染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Hp感染组DAO含量低于Hp+DSS组,低于IL-22干预组(P<0.05)。结�
刘益娟张琳李文清黄循铷俞星郑玮玮张琳琳王承党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2HP感染溃疡性结肠炎
278例不同人群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1999年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278例不同人群进行HCV标志物检测。结果:某些特殊人群感染HCV的风险依次为:多次接受人体丙种球蛋白者、血液透析者、输血者、无上述因素的患者、个体供血者和无偿献血者,其HCV标志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1、37.0%、28.9%、18.4%、13.3%和0;血液透析者高于普通输血者和无明显感染因素患者;个体供血者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P<0.05)。结论:加强血源管理,提倡无偿献血,提高了血液质量,HCV经由输血传播途径将逐渐得到控制,其它医源性传播途径将更显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
林经安陈玉丽吴婷李文清陈君敏
关键词:丙型肝炎血液透析输血传播
含莫西沙星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9d疗程的含莫西沙星三联方案对初治和复治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根除效果。方法纳入313例Hp感染初治患者、51例第2次治疗患者、32例第3次治疗患者,均给予莫西沙星400mg1次/d,埃索美拉唑20mg2次/d,替硝唑400mg2次/d,疗程9d。疗程结束4周以后复查呼气试验,阴性者为根除成功,按照意向治疗(ITT)和按符合方案(PP)分析计算Hp根除率及95%可信区间(CI),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依从性。结果按ITT分析:首次治疗组、第2次治疗组、第3次治疗组的Hp根除率分别是89.8%(86.7%~93.O%)、81.2%(75.3%~90.9%)、81.2%(66.1%~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按PP分析:3组Hp根除率分别是93.9%(90.9%~96.4%)、84.8%(79.1%-93.6%)、81.2%(66.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4,P〈0.01),第2次治疗组、第3次治疗组的根除率均低于首次治疗组(χ^2=4.885、P〈0.05,χ^2=7.023、P〈0.01)。在首次治疗组中,不管按ITT还是PP分析,活动期溃疡病和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70、0.030,均P〉0.05)。按ITT分析,3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10),而按PP分析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1,P〈0.05),其中第3次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低于首次治疗(χ^2=8.076,P〈0.01)。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大便次数增多、腹部不适和头晕,多出现在服药的前3d内,一般可以忍受,仅1例(0.3%)因头晕而停药,治疗的依从性为96.0%。结论9d疗程的莫西沙星+埃索美拉唑+替硝唑方案对于初治和复治Hp感染患者都有比较高的根除率,依从性高,不良事件相对较少,可以作为一线甚至二线补救治�
王承党庄则豪陆岽李文清吴婷陈玉丽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炎莫西沙星
等位基因差异特异性PCR检测HBVDNA的前C区1896突变位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为了探讨HBV前C区 1896突变位点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3-末瑞等位基因差异特异性PCR方法对9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DNA1 896位点进行基因型(野生株/突变株)的检测,结果显示:总突变率为64.2%,总野生率为55.8%,纯野生型和纯突变型的检出率分别为28.4%和27.4%;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均可出现突变,其野生型、突变型和混合感染型的检出率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携带者、肝硬化和肝癌的总突变率存在差异(P<0.05);血清不同HBe系统均可发生突变.抗- HBe阳性组的突变率显著高于HBeAg阳性和HBe系统阴性组(P<0.05),提示:机体感染了HBV后.变异主要是发生在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突变株逐渐替代了野生株并成为优势株.使宿主得以持续感染HBV。
李文清陈玉丽王承党林经安
关键词:基因型HBVDNA
血浆游离DNA完整性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变筛查的价值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评估外周血游离DNA(cfDNA)的完整性(cfDI)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直肠癌变筛查的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78例克罗恩病(CD)、6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Alu115cfDNA和AIu247cfDNA含量,计算cfDI(Alu247/Alu 115 cfDNA比值).比较活动期CD(ACD)、缓解期CD(RCD)、活动期UC(AUC)、缓解期UC(RUC)、CR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cfDNA含量和cfDI.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cfDI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CRC组的cfDI为0.317 (0.246,0.37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65(0.203,0.334) (P=0.017)、ACD组的0.260(0.251,0.277) (P=0.005)、AUC组的0.267(0.191,0.316)(P=0.017)、RCD组的0.254(0.235,0.278) (P=0.005)和RUC组的0.278(0.236,0.309)(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组间cf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cfDI在其相应临界值时,CRC组区分健康对照组、ACD组、RCD组、AUC组、RUC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2、0.674、0.650和0.665,P值分别为0.031、0.003、0.010、0.025和0.017.结论 外周血cfDI有助于IBD与CRC的鉴别诊断,可能成为IBD患者结直肠癌变监测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李文清林经安王锃刘益娟陈锦元俞星蓝瑞隆王承党
关键词:游离DNA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
HBV DNA的前C区1896 G/A变异与血清HBV DNA水平被引量:2
2006年
林经安李文清陈玉丽王承党吴婷
关键词:血清HBVDNA水平前C区荧光定量PCR方法HBV感染者
热休克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70)作为分子伴侣在抗原的递呈和处理中起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诱导炎症和免疫调节功能。
李文清林经安王承党陈玉丽吴婷陆岽庄则豪陈瑞庆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热休克蛋白基因多态性免疫调节功能肠道炎性疾病慢性非特异性
不同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
2003年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但目前所用药物尚不能对所有IBS症状有疗效。目的:分析不同药物对不同类型IBS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便秘型IBS患者随机分为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治疗组(A组)和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乳果糖治疗组(B组);72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匹维溴铵治疗组(C组)和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D组),分别观察治疗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A组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9.8%、25.3%和19.0%,而B组分别为69.2%、51.9%和41.2%,均显著高于A组(P<0.005、P<0.005和P<0.01)。C组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67.7%和61.3%,而D组分别为79.5%、51.4%和31.4%,C组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D组(P<0.05)。各组的疗效在3个月时均有所降低,但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仍较高。结论:单用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治疗便秘型IBS疗效有限,加用乳果糖可提高疗效。匹维溴铵和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腹泻型IBS的近期疗效较好。
王承党陆岽吴婷刘豫瑞庄则豪陈晖李文清王慈养陈玉丽
关键词: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西沙必利乳果糖匹维溴铵曲美布汀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ⅡA分泌型磷脂酶A2(ⅡA sPLA2)在胃癌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ⅡA sPLA2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微血管生成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ax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进展期胃癌组织(AGC)、30例基本正常胃黏膜(NGM)、30例慢性炎症伴肠化(IM)、30例不典型增生(DYS)组织中的ⅡA sPLA2蛋白的表达情况、Hp的感染率以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ⅡA sPLA2在IM、DYS及AGC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3%、66.7%及44.0%,显著高于阳性检出率为23.3%的NGM(P<0.05),但ⅡA sPLA2在AG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M及DYS(P<0.05)。IM、DYS、AGC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43.3%、36.7%及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NGM组的为13.3%Hp感染率(P<0.05)。IM及DYS组中,Hp阳性感染的组织标本的ⅡA sPLA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的组织标本(P<0.05),而在AGC组,Hp阳性感染与Hp阴性的标本中ⅡA sPLA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 sPLA2的表达水平与AGC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ⅡAsPLA2高表达的AGC标本间质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ⅡA sPLA2低表达的AGC标本(P<0.05)。结论:ⅡA sPLA2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演化,其表达下调可能是胃癌形成的早期事件,且与Hp感染无关。ⅡA sPLA2表达水平下调可能是胃癌抗肿瘤免疫失调的一个重要环节。ⅡA sPLA2表达下调可能对胃癌的侵袭、转移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存在一定的影响。
陈晖王承党庄则豪吴婷陆岽李文清陈玉丽
关键词:胃癌磷脂酶幽门螺杆菌微血管
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人群临床症状调查被引量:7
2015年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分析其临床症状谱的地区差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初步了解福建省IBS人群的临床症状特点,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4月福建省15家三级医院消化内科门诊IBS患者703例,诊断均符合罗马Ⅲ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面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病程、相关症状等。结果:703例IBS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以35-45岁年龄段最多见(32.4%);腹泻型IBS(IBS-D)占58.2%,便秘型IBS(IBS-C)占22.6%;主要下消化道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和排便异常(包括腹泻、便秘、排便不尽感、黏液便等)。在4个IBS亚型中,混合型IBS(IBS-M)患者临床症状最重(P〈0.05),IBS-D、IBS-M患者的腹痛症状重于IBS-C患者(P〈0.05),IBS-C患者的腹胀症状重于IBSD患者(P〈0.05)。32.9%的IBS患者重叠上消化道症状,以餐后饱胀、嗳气最常见,其中68例(9.7%)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论:福建省IBS人群半数以上为IBS-D,不同亚型间的临床症状谱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重叠上消化道症状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俞星王承党陆岽李文清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