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 作品数:7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云南肖滩剖面埃迪卡拉-下寒武统界线碳、锶同位素地层学
- <正>扬子地台的埃迪卡拉-下寒武统交界地层在我国云南省东部尤其是滇池断裂以东地区广泛出露,对滇池断裂以东的老林剖面和曾经作为国际候选GSSP的梅树村剖面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研究对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滇池断裂以东的更为完整连...
- 凌洪飞李达陈曦蒋少涌
- 文献传递
- 皖南休宁蓝田剖面埃迪卡拉系皮园村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4
- 2013年
- 该文运用多种沉积地球化学指标结合地质事实,对埃迪卡拉纪晚期沉积于皖南蓝田地区的皮园村组硅质岩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皮园村组硅质岩具有海相沉积硅质岩典型的微晶石英结构和较高的SiO2含量,同时具有Fe/Ti>20,Al/(Al+Fe)<0.4和Eu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Al-Fe-Mn图解认为,硅质岩含有来自海底热液流体的组分,而接近现代开阔洋海水的Y/Ho比值和海水型稀土配分特征则显示沉积水体主要为海水。硅、氧同位素在地层序列上无趋势性变化和较高δ30Si值指示硅质岩是由海水中的溶解态硅化学沉积形成,而不是由海底热液直接沉淀形成。氧同位素温度计也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当时常温的海水环境。上升流使得混合了海底热液而富硅的底层海水上涌,运移至离喷口较远的相对偏酸性海域,导致局部海水硅过饱和而发生二氧化硅沉淀。皮园村组产出大量藻纹层和微体化石,并在顶部见有保存完好的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Palaeopascichnus jiumenensis,表明本海域生产力旺盛,生物和有机质降解作用产生的酸类物质可能降低了海水中溶解硅的溶解度,间接促进了硅质岩的沉积。
- 何天辰凌洪飞陈永权李达杨爱华王丹吴赫嫔
- 关键词:硅质岩地球化学埃迪卡拉系
- 三峡地区岩家河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尚存争议,跨越这一界线的岩家河组地层的分段工作也缺乏统一的意见。对岩家河剖面开展岩相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揭示其碳同位素演化可与扬子板块内滇东北老林剖面和肖滩剖面对比,即自下而上在该界线附近存在一个大的δ13C负漂移、一个稍小的δ13C负漂移和一个大的δ13C正漂移。结合该剖面小壳化石首次出现的层位位于碳同位素大的负漂移之上的生物地层学证据,建议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置于δ13C大负漂移顶部和小壳化石出现层位的底部。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这一负漂移具有全球对比性,可作为三峡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标志之一。此外,根据碳同位素演化、岩石地层学和小壳化石资料以及与板块内滇东北地层剖面的对比,将岩家河剖面岩家河组划分为3段,它们分别相当于滇东北的朱家箐组的待补段、中谊村段和大海段。
- 王丹凌洪飞李达陈曦
- 关键词:化学地层碳同位素岩石地层
- 修水地区下寒武统富铀地层特征及其铀富集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文章以修水地区下寒武统王音铺组至观音堂组下部富铀黑色页岩地层钻孔样品(U含量为9.37×10^(-6)~202×10^(-6))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对该区下寒武统地层中U含量与沉积环境因素(沉积盆地中的生物生产力、底层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及盆地与广海间的流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些钻孔样品显示明显的沉积成岩特征,未发现明显热液叠加/淋积作用现象,说明本区下寒武统地层只经历了沉积成岩作用,而没有经历过明显的热液作用或者淋积作用。研究地层大部分样品中的U含量与TOC含量呈正相关,王音铺组上部U含量最高(202×10^(-6))的样品沉积时的初级生物生产力也最高。经扫描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其中有机质中包裹着沥青铀矿,两者关系密切,推测U与有机质很可能是一起沉积—成岩富集的;在缺氧硫化的强还原沉积环境下沉积的王音铺组地层的U含量,明显高于在缺氧非硫化环境下沉积的观音堂组下部地层中的U含量,而且在强还原硫化环境下,沉积时盆地处于开放流通性程度较高时期的样品,其U含量明显高于盆地处于开放程度较低时期的样品。综合这些观察和分析得出,早寒武世王音铺组上部地层沉积时,高生物生产力所形成的有机质降解时大量耗氧,导致底层水沉积环境处于强还原硫化状态,同时,沉积盆地处于适当的开放程度,与广海之间水流交换使盆地上层含U氧化水体得到补充,U最终在底层水体强还原硫化环境下沉淀于沉积物中,可达到较高程度的富集乃至矿化的水平。
- 薛玮玮凌洪飞李达卫炜魏广祎高梦奇
- 关键词:氧化还原条件下寒武统
- 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5
- 2019年
- 稀土元素主要通过交代碳酸盐矿物的Ca^(2+0进入碳酸盐格架,所以沉积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能够很好的指示沉积流体来源和古环境。常用的稀土元素指标包括稀土元素总量(ΣREE)、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以及La、Ce、Eu、Gd和Y等元素的异常指数。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可能受到硅酸盐矿物、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磷酸盐等非碳酸盐组分以及成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只有排除这些影响因素,才能用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指标来探讨流体来源和古环境。这要求我们采集新鲜剖面上的样品,并用适当浓度的弱酸进行分步溶样,提取适当的组分,避免样品中的非碳酸盐组分干扰原始沉积组分的稀土元素特征。不同的沉积水体和沉积相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特征:从太古宙到全新世的海相碳酸盐(岩)记录了LREE亏损、La正异常和高Y/Ho值的稀土元素特征;海底孔隙水的稀土元素特征则受氧化-还原条件、离子络合形式、孔隙流体来源的制约;热液流体具有LREE富集、Eu正异常的稀土元素特征;河水和湖泊有相对平坦的稀土元素特征。因此,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 赵彦彦李三忠李达李达郭玲莉陶建丽
- 关键词: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古环境流体
- 湖南会同寒武纪早期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寒武纪早期是地球海洋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扬子东南缘深水相区的早寒武纪地层尚缺乏系统、精确的地层对比工作。该文选取湖南省怀化地区会同钻孔剖面(深水相区)的留茶坡组硅质岩、小烟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高分辨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地层对比,结果在会同剖面自下而上识别出四个正漂移(P1、P2、P3和P4)与两个负漂移(N1和N2),结合其他剖面的生物化石记录和锆石U-Pb年龄资料,将会同剖面有机碳同位素与湖南其他剖面,以及和云南和三峡等地浅水相区剖面的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扬子东南缘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在湖南深水相区可放置于留茶坡组上部较大的有机碳同位素负漂移(Basal Cambr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BACE)出现的位置,但由于钻孔深度不够,所以该负漂移未在会同剖面获得,而P1、P2和P3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ZHUCE(ZHUjiaqin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二阶)、CARE(Cambrian Arthropod Radiation isotope Excursion,第三阶)和MICE(MIngxinsi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正漂移,N1和N2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SHICE(SHIyantou Carbon isotopeExcursion,第二阶)和AECE(Archaeocyath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负漂移,因此会同剖面留茶坡组顶部至小烟溪组底部属于寒武系第二阶,小烟溪组下部属于寒武系第三阶,而小烟溪组中-上部属于寒武系第四阶,而顶部是否达到第四阶顶部尚无法确认。碳同位素的负漂移可能是海侵时期上升流水体将底层富含12C还原水体带至浅水地区所致,并分别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化石动物群和古杯动物的灭绝密切相关;而在生物繁盛时期,海洋初级生产力升高,有机质埋藏增加,导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
- 王丹凌洪飞ULRICH Struck姚素平李达卫炜魏广祎
- 关键词:地层对比有机碳同位素寒武纪早期
- 碳酸盐岩和磷酸岩Sr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参考指导实验方法
- 李达凌洪飞GrahamShields-ZhouMatthewThirlwall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