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霞 作品数:27 被引量:84 H指数:6 供职机构: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106例(脱落23例,83例完成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利培酮(n=43)与氯氮平(n=40)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结果:利培酮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内活动过少(3%,7/43)、家庭职能(3%,7/43)、个人生活自理缺陷发生率(5%,3/43)和SDSS分均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的患者(χ2=4.847,4.847,4.295;t=0.718-2.684;P均<0.05);利培酮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SDSS分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的患者(0.12±0.39和0.33±0.66,t=1.771,P<0.05)。结论: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优于氯氮平。 杜海霞 李强 郭敬华 郭素芹 石玉中关键词:利培酮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中药治疗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中药治疗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让 34例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病人服用减肥的中药 ,疗程 4 0天 ,治疗前后测量体重。结果 :服用中草药后患者的体重有明显的下降 (P <0 . 0 1)。结论 :中药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药源性肥胖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进一步探讨。 崔桂梅 李恒芬 王萍 杜海霞关键词:药源性肥胖 抗精神病药 服用 中药治疗 疗效 52例儿童癔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癔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临床表现和疗效。方法 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52例儿童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女比例为1.3:1;由精神刺激而诱发者占59.6%;内倾性格占57.7%;临床分型:分离型17例,转换型29例,分离型和转换型混合发作6例;脑电图检查中度异常2例,占3.8%,局部异常6例,占11.5%;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在儿童期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可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杜海霞 崔桂梅 杜江 张睿关键词:儿童癔症 情绪障碍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生物因素 利培酮及氯氮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并探讨TNFα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4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及36例正常儿童的血清TNFα水平,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及其变化。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08,P<0.01),治疗后4周末及8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0.11,0.52,P>0.05),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血清TNFα水平与对应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相关(P>0.05),治疗后8周末TNFα与阳性症状分及总分呈正相关。治疗后4周末TNFα变化率与阴性症状分减分率、一般病理分减分率及总分减分率呈正相关,治疗后8周末TNFα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分减分率呈正相关;利培酮组患者TNFα水平治疗后4周末无显著变化,治疗后8周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4周末及8周末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4周末血清TNFα变化率与氯氮平日剂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利培酮日剂量与TNFα变化率无相关,8周末两药日剂量与TNFα变化率均无相关。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TNFα有抑制作用,血清TNFα水平与精神病理之间有着一定关系。 成军 郭素芹 郭敬华 李强 李红 杜海霞 郭芳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氯氮平 Α-肿瘤坏死因子 儿童 神经营养素-3基因甘氨酸/谷氨酸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脑室扩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基因(NT-3)基因甘氨酸(Gly) /谷氨酸(Glu)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脑室扩大的关系。方法分析218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0名正常儿童对照的NT-3基因Gly/Glu多态性;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采用Andreason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分型标准分为阴性症状为主型(阴性组)和阳性症状为主型(阳性组)。结果①患者组NT-3基因Gly/Gly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2% vs 64.3%, X2=6.86,P<0.05),等位基因Gly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2% vs 81.0%, X2=4.37,P<0.05)。②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各脑室值、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患者阴性症状分与哈氏值、三脑室宽度呈正相关(r=0.38,P<0.01;r=0.16,P<0.05),与脑室指数和前角指数呈负相关(r=-0.16,P<0.05;r=-0.19,P<0.05)。结论 NT-3基因Gly/Glu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有关,与患者的脑室扩大无关。 杜海霞 郭素芹 苏林雁 潘伟盟 郭敬华 郭芳 李强 常克萍利培酮和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了解利培酮和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分别对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mo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比较二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结果利培酮组患者治疗6mo后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总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氯氮平组患者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总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氯氮平组患者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总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6mo后利培酮患者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总维度分均显著高于氯氮平组患者。结论利培酮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优于氯氮平。 郭素芹 成军 李强 杜海霞 郭敬华关键词:利培酮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丙戊酸钠和碳酸锂治疗少年儿童急性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和碳酸锂治疗少年躁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68例少年儿童急性躁狂发作分别给予丙戊酸钠和碳酸锂治疗,其中丙戊酸钠 34例,碳酸锂34例。疗效评定采用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 郭敬华 郭素芹 郭芳 李强 杜海霞关键词:躁狂发作 儿童 丙戊酸钠 碳酸锂 文献传递 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儿童少年急性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儿童少年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8例儿童少年急性躁狂发作分别给予奥卡西平和碳酸锂治疗,其中奥卡西平34例,碳酸锂34例。疗效评定采用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观察6周。结果:奥卡西平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6764%、7941%,碳酸锂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7058%、8529%,两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碳酸锂组震颤、流涎、EKG异常多见。结论:奥卡西平和碳酸锂能有效治疗儿童少年急性躁狂发作,奥卡西平依从性较好。 郭敬华 郭素芹 李强 郭芳 杜海霞关键词:急性躁狂发作 儿童少年 奥卡西平 碳酸锂 丙戊酸镁缓释片和碳酸锂治疗少年儿童急性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丙戊酸镁缓释片和碳酸锂治疗少年躁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72例少年儿童急性躁狂发作分别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和碳酸锂治疗,其中丙戊酸镁缓释片36例,碳酸锂36例。疗效评定采用躁狂量表(BRM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观察6周。结果丙戌酸镁缓释片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72.22%、88.89%,碳酸锂组显好率、好转率分别为69.44%、86.11%,两组总有效率接近。碳酸锂组恶心、震颤、EKG异常多见。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和碳酸锂一样能有效治疗少年儿童急性躁狂发作,丙戊酸镁缓释片依从性较好。 郭敬华 郭素芹 郭芳 李强 杜海霞关键词:急性躁狂发作 少年儿童 丙戊酸镁缓释片 碳酸锂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纳入7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的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正常儿童对照,治疗8周后用躯体异常量表(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PA)评定,用CT测量脑室的哈氏值、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宽度指数、前角指数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手册》(WMS)评定记忆功能,并进行记忆功能与WS和脑室值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患者组100-1、记图、再认、再生、触摸、理解、背数和记忆智商均低于对照组(t为2.05~6.80,P均小于0.05);②患者组哈氏值与再认、再生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25、-0.24、-0.24,P均小于0.05),前角指数与100-1呈正相关(r=0.27;P<0.05);③MPAs明显组(WS总分≥4)患者的累加、再认、理解和记忆量表总分低于MPAs不明显组(WS总分≤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为2.06、2.19、2.23和2.88,P均小于0.05)。患者组WS总分与累加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26,P<0.05;r=-0.24,P<0.05)。结论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脑室扩大和微小躯体异常有关,提示该病的记忆损害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郭敬华 郭素芹 苏林雁 郭芳 李强 杜海霞 潘伟盟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 微小躯体异常 脑室 记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