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洋
- 作品数:12 被引量:95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19例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评估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行门静脉125I粒子植入术。手术方法采用超声导引穿刺门静脉,透视下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粒子间距8 mm,每例患者粒子植入数量8~30粒。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癌栓抑制情况。结果所有患者125I粒子均成功植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22个月,门静脉癌栓均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方法可行,可有效治疗门静脉癌栓。
- 刘岩刘瑞宝王平李世杰沈海洋
-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癌栓
- 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沈海洋杨光刘瑞宝何东风杨奕孙厚宾王惠文
-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段近期疗效
- 巨块型肝癌患者首次TACE后发热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热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及影响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12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依据TACE术后发热的有无分为两组。A组术后发热,B组术后无发热。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变化。分析影响TAcE后发热的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约1.5个月行CT检查。使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11.11%,71.11%,17.78%和0,0,33.33%,66.67%。有效率(O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四种碘油沉积的类型发热概率依次为100%、93.33%、81.93%和0。血供类型、中重度肝动-门静脉瘘、使用明胶海绵、肿瘤中心出现液化坏死、碘油使用量大于25mL可能是影响术后发热的因素。结论巨块型肝癌介入术后出现发热的临床症状提示患者肝内病灶栓塞充分,碘油沉积良好,病灶稳定不易进展,短期疗效佳。分析影响术后发热的因素可能有助于评价巨块型肝癌患者的短期疗效。
- 李凯杨光沈海洋刘家
- 关键词:巨块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发热
-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区疼痛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TACE术后肝区疼痛程度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肝区疼痛,B组有明显肝区疼痛,比较两组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分析TACE后肝区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4~6周行CT检查,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CR、PR、SD、PD分别为0、1.45%、88.41%、10.14%和0、14.29%、81.63%、4.08%,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7)。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可能与术前病灶血供、包膜、肝硬化和术后病灶碘油充填类型有关,其中碘油沉积分型与疼痛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1)。结论介入术后肝区疼痛多提示患者肿瘤栓塞效果好、预后好。充分认识TACE后肝区疼痛与疗效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沈海洋杨光刘瑞宝刘岩杨奕岳同云
- 关键词:肝肿瘤化疗栓塞肝区疼痛疗效
- 博莱霉素治疗肝癌TACE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博莱霉素加常规化疗药物及碘油乳剂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对原发性肝癌肿瘤的祛血管作用及其副反应。方法对15例大的原发性肝癌经过常规药物和碘化油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疗效不满意的病例,采用常规化疗药物加博莱霉素及碘化油乳剂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比较栓塞后肿瘤血管支数的变化,栓塞后一周肝功能及血常规恢复情况。结果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血管减少值24±4.75,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后血管减少值43±11.89,二者比较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后WBC值、肝功能ALT值、BILT值及ALB值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均为73.3%,呕吐反应发生率为53.3%。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疼痛发生率为80%,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后疼痛发生率为60%,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博莱霉素加常规化疗药物及碘油乳剂对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祛血管作用,副反应很小。
- 何东风刘岩王晓辉沈海洋徐克何文杰刘瑞宝
- 关键词:博莱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化疗栓塞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细胞癌残癌组织HIF-1α、VEGF及CD34的表达水平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细胞癌(HCC)残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取TACE后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24份(TACE组)和未经任何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30份(单纯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残癌组织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HIF-1α和VEGF在TACE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83%、91.67%,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66.67%、63.33%,P=0.008、0.016);TACE组残癌组织中MVD值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P<0.001)。TACE组残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6);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变化呈正相关(r=0.512,P=0.010;r=0.793,P<0.001)。结论 TACE后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VEGF通路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HCC经TACE后残癌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 沈海洋刘瑞宝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免疫组织化学法
- 门诊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价值及其应用于门诊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的门诊患者782例。穿刺后即刻CT复查,患者留院观察1h后无症状者出院。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2例全部穿刺成功。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65%、94.54%、100%。气胸、咯血发生率分别为19.31%(151/782)和6.52%(51/782)。6例(6/782,0.77%)患者穿刺后需入院治疗,其中2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胸,另2例离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再次入院治疗。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可安全应用于门诊患者。
- 刘瑞宝沈海洋潘雪玲刘岩隋林杨光
- 关键词:肺部疾病活组织检查
- 钇90微球经肝动脉选择性放射治疗肝肿瘤应用现状被引量:4
- 2009年
- 肝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是腹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率低,除去可以手术和经皮局部治疗(射频等)的肝肿瘤患者,剩下至少50%患者等待其他姑息治疗。于是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模式。放射栓塞术正是其中的一种,它利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原理经肝动脉途径灌注钇90微球使肿瘤病灶接受局部高剂量放射治疗及部分栓塞效应。
- 沈海洋刘瑞宝
- 关键词:钇90肝肿瘤
- 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TACE后VEGF及CD34的表达水平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右叶后段原发性肝癌病灶较前段易发生侧支循环的可能机制。方法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57份和未经任何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40份(单纯手术组),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3l例分两组。A组:1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V、Ⅷ段);B组:18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采用免疫组化联酶卵白素染色(SP)法,检测残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TACE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分别为86.0%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TACE组MVD值较单纯手术组显著增高,分别为79.37±15.36和43.23±1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CE组VEGF蛋白阳性表达与MVD值变化呈正相关(r_s=0.493,P<0.01)。B组病灶周围MVD略高于A组,分别为80.44±13.74和78.08±15.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理论可能并非肝右叶前后段病灶侧支循环建立差异的机制。
- 沈海洋刘瑞宝刘岩杨奕孙厚宾王惠文李凯
-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段微血管密度
- 射频消融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AF)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方法 29例原发性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4例,射频消融前或后一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5例,单纯射频消融治疗.两组射频消融患者均在CT引导下、局麻或静脉全麻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温度70℃-90℃,治疗时间每次5min-30min.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2月后常规行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组14例共行射频消融22次,其中8例行2次,每例患者射频消融前或后一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5例共射频消融治疗29次,其中10例进行2次,2例行3次射频消融治疗.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1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92.8%(13/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1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86.6%(13/15).两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 孙厚宾刘瑞宝刘岩杨奕沈海洋王惠文李凯
- 关键词:肺癌射频消融动脉灌注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