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晓婷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道
  • 2篇胆道并发症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肝移植
  • 2篇免疫
  • 2篇肝移植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2篇大鼠原位肝移...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物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分析
  • 1篇亚胺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素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许晓婷
  • 5篇万云乐
  • 4篇吕丽虹
  • 4篇俞建东
  • 4篇龙天柱
  • 4篇李国林
  • 4篇林浩铭
  • 3篇闵军
  • 1篇梁思华
  • 1篇褚忠华
  • 1篇商昌珍
  • 1篇徐錾耀
  • 1篇王捷
  • 1篇赖东明
  • 1篇彭耀荣
  • 1篇李文滨
  • 1篇徐鋆耀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组织蛋白酶B、D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样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腺瘤样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B)及组织蛋白酶D(CarD)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胆囊良性病变(其中胆囊腺瘤样息肉10例,慢性胆囊炎10例)组织中CatB及CatD的表达。结果CatB、CatD在胆囊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30/32)、90.63%(29/32),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样息肉组织(分别为60.00%、60.00%,P〈0.05)和慢性胆囊炎组织(分别为60.00%、50.00%,P〈0.05)。CatB、CatD的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标本Nevin分期、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B与Cat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4,P〈0.05)。结论CatB和CatD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增强,可作为胆囊癌组织学标志物。胆囊组织中CatB和CatD的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CarD与CatB的表达呈正相关。
李文滨许晓婷梁思华褚忠华赖东明彭耀荣王捷万云乐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癌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80例,即肝上下腔静脉(SVC)采用连续缝合法吻合,门静脉(PV)以及肝下下腔静脉(IVC)采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模型稳定后,供肝冷缺血时间为(50.1±12.0)min,无肝期为(16.0±3.1)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4.4±10.6)min,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主要表现为肝脓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泥形成等。结论胆管内支架管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国林龙天柱林浩铭吕丽虹徐鋆耀俞建东许晓婷闵军万云乐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
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标记大鼠肝脏NK细胞体内转输示踪
2010年
目的 利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大鼠肝脏NK细胞进行体内示踪,观察其在受鼠体内的存活.方法 经SD大鼠门静脉转输1×106个/ml CFSE体外标记新鲜分离的SD供鼠肝脏NK细胞,于输人后1、3、7、15 d分别切取肝脏和脾脏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观察,并收集门静脉血监测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CFSE对大鼠肝脏NK细胞的标记率为98.63% 转输NK细胞后第1天受鼠肝脏内CFSE荧光最强,7 d时荧光变微弱,15 d时荧光基本消失 脾脏在第1、3天时可见较弱荧光,7 d时荧光消失.转输NK细胞后相同时间点肝脏内CFSE荧光均明显强于脾脏.转输肝脏NK细胞的受鼠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比例第1天时最高,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第15天时基本回复正常水平,淋巴细胞比例仅一过性降低.结论 转输的肝脏NK细胞在受体内的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受体内的存活时间约为15 d.
龙天柱商昌珍李国林俞建东许晓婷吕丽虹闵军林浩铭万云乐
关键词:示踪免疫荧光
大鼠肝脏NK细胞的分离、纯化与超微结构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而高效的大鼠全肝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分离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目的细胞,研究肝脏NK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通过灌注和消化法分离大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经大鼠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单个核细胞层,磁珠分选得到肝脏N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免疫荧光鉴定其纯度,并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分离所得NK细胞纯度为(88.64±4.36)%,存活率>95%。肝脏NK细胞具有典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胞内可见多量与其细胞毒性相关的分泌颗粒及NK细胞特有的囊泡结构。随着其被激活,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结论:该方法是大鼠肝脏NK细胞分离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肝脏NK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为其细胞功能发挥提供可能。
龙天柱李国林吕丽虹俞建东许晓婷林浩铭万云乐
关键词:超微结构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更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87只,完全随机法分组,其中移植组48只、非移植组36只、假手术组3只,实验共分胆管-胆管重建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移植组、胆管-胆管重建+肝动脉结扎非移植组、胆管-胆管重建非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肝动脉结扎非移植组、胆管-十二指肠重建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7组。各手术处理组以出现明显胆道并发症或移植后14d作为观察时间终点。通过肝脏大体标本肉眼观察、病理学检测和血清学分析等判断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并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移植组总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9.6%,明显高于非移植组(25.0%)和假手术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中,胆管-十二指肠重建组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管一胆管重建组(90.9%比50.0%,38.9%比11.1%,均P〈0.05)。非移植组中,结扎肝动脉组的胆道并发症高于不结扎肝动脉组(38.9%比11.1%,P〈0.05)。结论经典“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改进。就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而言,胆管一十二指肠重建方式并非理想的选择。
李国林林浩铭龙天柱吕丽虹徐錾耀俞建东许晓婷闵军万云乐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动物血清学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