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婕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视网膜
  • 9篇网膜
  • 5篇瞳孔
  • 5篇瞳孔温热疗法
  • 5篇热疗
  • 5篇热疗法
  • 5篇温热疗法
  • 5篇疗法
  • 5篇脉络膜
  • 5篇经瞳孔温热疗...
  • 4篇黄斑
  • 4篇黄斑变性
  • 4篇病变
  • 3篇电图
  • 3篇新生血管
  • 3篇新生血管化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化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14篇上海市宝山中...

作者

  • 14篇赵婕
  • 12篇杨蕾
  • 8篇严良
  • 8篇秦洁
  • 7篇陆豪
  • 7篇丁琦
  • 7篇熊毅
  • 5篇忽俊
  • 2篇徐翀
  • 1篇李海生
  • 1篇封昌
  • 1篇张红英
  • 1篇陆毫

传媒

  • 5篇眼科新进展
  • 4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例35眼CSC患者作为治疗组进行TTT治疗,12例12眼作为对照组行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视力、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视野等检查,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视力、黄斑中心凹体积、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下渗液高度、中心视野G2程序中平均光敏感度(mean defect,MS)值、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以观察并对照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1个月,TTT组视力提高18眼,药物治疗组视力提高3眼;治疗后3个月,TTT组视力提高22眼,药物治疗组视力提高6眼。治疗后1个月,TTT组黄斑体积及渗液高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治疗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TTT组MS、MD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MS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T治疗CSC确实有效且安全,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缩短病程,有助于保护黄斑功能。
熊毅杨蕾秦洁赵婕丁琦忽俊张红英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一例恶性青光眼的脉络膜脱离转归观察
2008年
患者女,76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年,右眼失明1个月,于2008年2月14日首次来我院就诊。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3,无法矫正。双眼结膜轻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前房约1/4CT,瞳孔圆,直径3mm,右眼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左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存在,双眼晶状体皮质混浊,右眼玻璃体内泥沙样混浊,左眼玻璃体清。双眼视盘界清苍白,杯盘比1.0,右眼后极部视网膜广泛点、片状暗红色出血(图1)。左眼视网膜未见出血、渗出。
赵婕熊毅秦洁严良杨蕾陆豪李海生
关键词: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转归右眼视力双眼视力眼视网膜
50岁以上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扫描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50岁以上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50岁以上患者出现黄斑区浆液性 PED 的37例(50只眼)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经黄斑区 OCT 检测,观察其图像特征,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部分病例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本文所选病例的 OCT 特征,将50岁以上患者出现黄斑区浆液性 PED 脱离分为3种:单纯性 PED 者14只眼(28%),玻璃膜疣样 PED 者26只眼(52%),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的 PED 者10只眼(20%)。单纯性 PED 见于部分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9只眼(18%)、特发性浆液性 PED 者5只眼(10%);玻璃膜疣样 PED 见于部分黄斑玻璃膜疣样病变26只眼(52%);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的 PED 见于部分复发性/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6只眼(12%)、视网膜下血管病变病例4只眼(8%)。结论 50岁以上患者发生黄斑区浆液性 PED 可能是早期和基础性的老年性改变,其进一步的变化将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的损害。OCT 能够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浆液性 PED,清晰地显示 PED 形态,准确地测量 PED 范围,简化随访过程,有利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赵婕陆豪秦洁徐翀
关键词:相干光断层扫描黄斑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眼睑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例被引量:1
2001年
赵婕杨蕾
关键词:病变
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多焦视觉电生理(mf-ERG)二阶反应(SOK)中各环及各象限P_1波振幅和潜伏期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f-ERG对正常组25例(36只眼)和POAG组50例(82只眼)进行检测,将mf-ERG SOK各环及各象限振幅和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早期POAG组第1-5环SOK P_1波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均较正常组降低,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颞上、颞下象限P_1波反应密度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48、0.043);中期POAG组第2-4环P_1波反应密度降低和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象限振幅P_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鼻上、颞上象限P_1波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期POAG组除第1环P_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4环及各象限振幅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5环及颞侧P_1波潜伏期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延长(P<0.05)。结论mf-ERG的SOK是分析视觉系统的非线性成分,主要反映的是视网膜内层的功能,第2~4环P_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的异常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尤其是颞侧视网膜P_1波振幅反应密度值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降低,SOK P_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异常可以较敏感检测出各期POAG视功能损伤程度,从而客观评价和反映各期POAG疾病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
丁琦陆豪严良杨蕾赵婕熊毅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功能
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mf-ERG一阶kernel反应改变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眼视网膜功能。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并且最佳矫正视力在1.0以上、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正常、眼底镜检正常或为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27例54眼作为糖尿病组(按眼底检查情况分为轻度糖网病组与糖尿病无糖网病组);另将正常同龄27例3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kernel反应(first order kernel)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FOK P1波1环的振幅密度值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02);N1波5环、P1波4~5环的峰时均有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378、0.0172、0.0026);其后极部30°范围内P1波峰时也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121)。与糖尿病无糖网病组相比,轻度糖网病组FOK N1波4环的振幅密度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469);N1波3、5环,P1波3~5环的峰时均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084、0.0428、0.0102、0.0128、0.0070);其后极部30°范围P1波峰时明显延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27)。结论糖尿病患者视力尚正常时,其黄斑中心凹感光细胞功能已有所下降;早期糖网病FOK局部反应增高可能与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局部血流异常增加有关;糖尿病眼FOK的峰时延迟较振幅下降更为敏感,峰时可作为糖网病检测的独立指标;早期糖网病眼视网膜功能异常并非仅局限于内层视网膜;FOK是检测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严良赵婕秦洁丁琦陆豪杨蕾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TTT治疗的渗出型AMD患者41例44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其中,隐匿性CNV24例26只眼,典型性CNV12例12只眼,微小典型性CNV5例5只眼。采用810nm导体激光进行TTT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范围1.0~3.00mm,能量范围160~400mW,时间60S。治疗次数1~3次,平均治疗1.8次,治疗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80个月。末次随访者40例42只眼。分别以治疗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力、眼底、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作为患眼视功能及病灶变化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眼底出血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末次随访的42只眼中,视力不变或提高者35只眼,占83.34%;视力较治疗前减退者7只眼,占16.67%。OCT检查显示,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渗液者减少率分别为79.50%、86.40%和88.10%。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眼黄斑容积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一0.01);但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容积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0.92;P=0.19,0.83)。FFA检查显示,末次随访时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的闭合率分别为79.16%、46.15%和60.00%。仅6只眼渗漏较治疗前增加,其中,典型性CNV5只眼,微小典型性CNV1只眼。结论TTT治疗渗出型AMD合并典型性、隐匿型及微小典型性CNV均有一定效果。
杨蕾忽俊秦洁赵婕严良
关键词:高温
F-ERG和M-ERG联合检测白内障术前视功能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检测白内障眼术前视网膜功能。方法 对拟行白内障摘出术眼术前分别行暗适应F ERG时域分析法和M ERG频域分析法检查 ,比较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 (黄斑变性、裂孔、出血 ,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眼、白内障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视网膜格子样变性、通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眼与单纯白内障眼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振幅、M ERGflicker 30Hz频谱间的差异。结果 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眼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与单纯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而M ERGflicker 30Hz频谱比较 ,1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白内障眼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组术前F ERG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与单纯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M ERGflicker 30Hz频谱比较 ,4~ 5环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F ERG时域分析法对白内障合并周边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而M ERG频域分析法对白内障合并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的检测较F ERG敏感 ,F ERG、M ERG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评价白内障眼术前视网膜功能。
严良陆豪杨蕾赵婕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白内障视功能评估
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和高度近视CNV的视功能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应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高度近视合并CNV,比较治疗后的黄斑平均视敏度(MS)、平均缺损(MD)、视力等变化。方法收集湿性AMD28例32眼和高度近视合并CNV16例20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眼底、视力、FFA、OCT等检查确诊。应用IRISmedicalOculightSLx激光仪进行治疗。用SPSS10统计分析TTT治疗后3m、6m的视力及中心视野M2程序中MS、MD值。结果治疗1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5/32眼;16/20眼。治疗3个月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6/20眼。两组间差异无意义(P=0.58;0.36)。治疗6m时,两组治疗有效者分别为28/32眼;12/20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AMD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3.70±5.03dB,治疗后3m、6m的MS值分别为16.30±6.2dB,16.90±5.93dB(P=0.088;0.037)。TTT治疗前MD值13.58±4.88dB,TTT治疗后3m、6m的MD值分别为11.27±5.32dB,11.76±4.84dB。(P=0.084;0.172)。高度近视合并CNV者TTT治疗前MS值14.70±4.85dB,TTT治疗后3m、6m的MS值分别为16.62±5.09dB,14.90±4.21dB(P=0.206;0.897)。TTT治疗前MD值14.46±5.21dB,TTT治疗后3m、6m的MD值分别为13.29±4.59dB,15.34±4.38dB(P=0.436;0.562)。结论TTT对CNV有治疗作用,对周围组织存在相对较小的损伤,能保持和提高视功能。6m时疗效AMD组好于高度近视组。
杨蕾熊毅忽俊秦洁赵婕丁琦
关键词:经瞳孔温热疗法
正常儿童相同对比度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相同对比度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并与非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波形进行比较分析,为筛查早期以色觉改变为特征的儿童眼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控制颜色亮度,在相同对比度条件下设置了非彩色(白/黑)、相同对比度彩色(红/黑、绿/黑)三种翻转棋盘格视觉刺激条件,对21例(42眼)正常儿童进行相同对比度彩色和非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正常儿童在三种不同的视觉刺激条件下均能记录到稳定的NPN复合波形。在三种刺激条件下,左右眼的相对振幅(P1+N1)、P1波峰时及N1波峰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右眼振幅的比值平均值为白/黑0.89±0.15,红/黑0.73±0.23,绿/黑0.72±0.24。在三种不同刺激条件所诱发的波形中,红/黑、绿/黑刺激条件下P1及N1波的峰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振幅(P1+N1)比较,白/黑格明显大于红/黑格与绿/黑格刺激,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绿/黑格相对振幅大于红/黑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相同对比度条件下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在儿童检测中获得稳定波形,可用于儿童眼病的筛查。
忽俊严良杨蕾丁琦赵婕熊毅徐翀陆毫
关键词:儿童视觉诱发电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