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勇
- 作品数:60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磷-32玻璃微球区域灌注抗癌效应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Ⅰ.磷-32玻璃微球内照射后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被引量:3
- 1991年
- 用磷—32玻璃微球(P—32 GMS)对28只实验小鼠 U14瘤动物肿瘤模型,行内照射后动态观察U14瘤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放射性微球(RMS)局部内照射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为RMS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P—32 GMS 内照射对 U14恶性肿瘤细胞具有确切的杀伤作用,肿瘤细胞表现为一种“生殖死亡过程”。本实验是P—32 GMS 经局部血管灌注的生物学效应和抗癌作用研究的一部份。
- 王大章郑光勇温玉明孙文豪李茂良
- 关键词:^32磷内照射
- ^(32)磷玻璃微球间质治疗联合加热抗肿瘤作用的电镜观察
- 1998年
- 目的:探讨肿瘤治疗中32磷玻璃微球间质治疗联合加热治疗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S180瘤株接种ICR小鼠造成实体瘤动物模型,给予32磷玻璃微球(32P-GMS)间质治疗,并联合加热治疗,透射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32P-GMS间质治疗组核膜等质膜损伤显著;加热治疗组溶酶体明显增多;联合治疗组两种变化兼有。结论:实验结果支持核膜是射线作用的靶的理论。
- 汪永跃郑光勇王大章毛祖彝
- 关键词:肿瘤电离辐射
-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对小鼠肉瘤肺转移模型的影响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建立肉瘤血行肺转移模型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 470对肉瘤肺转移的形成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筛选经反复小鼠腹腔注射 ,能持续引起小鼠血性腹水的S 1 80腹水癌细胞。按每鼠 1 .6× 1 0 6 / 0 .2ml经尾静脉接种于 1 5g左右的离乳幼鼠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TNP 470治疗组 ,每组 1 0只。接种后 2 4h起隔天皮下注射给药 ,第 1 5天处死小鼠 ,称肺湿重。肺组织切片 ,镜下计转移灶数。结果 经筛选的S 1 80肉瘤细胞尾静脉注射可成功建立小鼠血行肺转移模型。TNP 470 1 0 0mg/kg可有效减少小鼠肺转移模型中转移灶的数目并抑制转移灶的增大 ,但尚不能完全抑制转移灶的形成。结论 使用TNP
- 农晓琳王大章蒙敏郑光勇李佳荃罗莉
- 关键词:肉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转移动物模型
- ^(32)P玻璃微球间质治疗联合加热对肿瘤微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 1998年
- 目的为了解间质治疗对肿瘤微血管的作用以及加热作用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移植性小鼠S180实体瘤在32P-GMS间质治疗后及其联合加热治疗后的血管铸型及墨汁灌注切片。结果加热组、放疗组均可引起肿瘤微血管的扩张,新生血管抑制,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及瘤周血管密度降低,联合治疗组作用更明显。结论加热对肿瘤微血管的损伤与射线对其损伤在形态学方面相似;内照射的损伤作用与外照射的作用相似。放射及加热联合对肿瘤微血管的损伤可能增强。
- 汪永跃王大章郑光勇毛祖彝
- 关键词:磷32玻璃微球间质治疗血管铸型肿瘤
- 加温治疗及其与IL-2局部注射联合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肿瘤热疗(HT)近20年来发展迅速,己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种治疗肿瘤的方法。但由于目前控温和测温技术不完善,再加上人体组织的复杂性及实体瘤局部免疫功能抑制等原因,临床热疗尚未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 郑光勇沈翔毛祖彝
- P-gp及MRP在口腔鳞癌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肿瘤细胞耐药是临床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药耐药产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许多证据表明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mdrl基因及其产物p-gp过表达;(2)MRP基因及其产物多药耐药相关蛋白高表达。(3)G...
- 张萍郑光勇张健王大章
- 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为构建和表达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工程抗体奠定基础,从分泌抗人VEGF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中提取总RNA,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克隆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基因,将其重组入pEGMR-TVector测序载体测序。结果表明轻链可变区序列全长333bp,编码111个氨基酸,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及Kabat库扫描证实,该轻链可变区符合小鼠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变区基因特征,同源性高达89.3%,归属小鼠轻链可变区基因第Ⅲ亚组。
- 杨西川王大章郑光勇郑光勇李伯安李静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
- 腭裂整复治疗的新思路——牵张成骨腭裂整复术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pair of Cleft Palate(CP) bone and soft tissue defect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Dist...
- 王大章陈刚廖运茂郑光勇胡静
- 文献传递
- 采用主动矫治后退双侧腭裂前颌骨对颅面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 Object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infant animal model with bilateral premaxillary clefts and a...
- 王涛王大章徐慧芬郑光勇胡静
- 文献传递
- 应用牵张成骨整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29
- 2002年
- 目的 应用研制的腭裂整复牵张装置行腭裂牵张成骨整复术 ,探索腭裂功能性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以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用 12只猫建立人工腭裂的实验动物模型 ,其中 2只为实验对照组 ,另 10只作为实验组。在建立腭裂的同时每只动物均在上颌腭侧安置自行研制的腭裂牵张装置。 4周后 ,于裂侧腭部形成单骨运送盘。术后第 6日起 ,以每次 0 .4mm的速度 ,每日 2次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张成骨术 ,直到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封闭。于原位固定 2、4、6、8及 12周后各时段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各 2只 ,按计划项目对标本测量、X线摄片 ,从大体到超微结构系列检测。结果 利用该腭裂口内牵张装置 ,成功地进行了腭裂牵张整复术。腭部裂隙软硬组织缺损在获得相同组织修复的基础上 ,裂隙封闭 ;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 ;腭裂整复后对牙颌颅面框架及其相互关系无明显影响。结论 自行研制的口内腭裂牵张装置设计合理 ,性能良好。牵张成骨腭裂整复术开拓了腭裂整复治疗的新途径 ,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根据。
- 王大章陈刚廖运茂李唐新郑光勇胡静
- 关键词:牵张成骨术腭裂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