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海峰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根
  • 2篇臂丛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 1篇运动皮层
  • 1篇运动皮质
  • 1篇支配
  • 1篇神经根移位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生理学
  • 1篇示踪
  • 1篇示踪法
  • 1篇撕脱
  • 1篇撕脱伤
  • 1篇皮层
  • 1篇皮质
  • 1篇全臂丛根性撕...
  • 1篇中枢神经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顾玉东
  • 3篇魏海峰
  • 3篇陈亮

传媒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跨突触病毒示踪法研究大鼠C7神经根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回路组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假狂犬病病毒减毒株C7神经根注射后标记神经元在脑和脊髓的分布,为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的脑功能重塑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取SD大鼠20只,根据脊髓和脑组织取材时间随机分为4组:6h、12h、24h和36h,每组5只动物。在右侧C7神经根注射假狂犬病病毒液2ul。动物存活6~36h后,使用抗病毒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相应脊髓节段(C1~C7)和脑中感染的阳性神经元。结果病毒注射后6~36h,脊髓和脑中的一些结构及区域可见阳性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C1~C7节段脊髓灰质、外侧类巨细胞网状核、A5细胞、红核,第一、二运动皮质,第一、二感觉皮质等。随着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脊髓和脑中被标记神经元的数目也明显增多。结论本跨突触病毒示踪研究发现上述标记的脊髓和脑组织结构与C7神经根存在直接或(和)间接突触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对C7神经根的神经支配和调节。
魏海峰陈亮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脊髓C7神经根
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周围神经损伤可引起脑功能重塑,脑功能重塑的时程和程度是周围神经修复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脑功能重塑有利于制定合理措施来促进或限制重塑,开发新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早日恢复。该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的原则、机制和应用等作一综述。
魏海峰陈亮顾玉东
关键词:周围神经脑功能重塑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修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探讨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变化,比较不同术式对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方法 建立幼年Sprague—Dawley大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90只,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术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包括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前股(A组,30只),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B组,30只)以及移位至正中神经(C组,30只)。分别于术后1.5、3、6、9、12个月,以微电极刺激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在双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分布。另取6只成年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1.5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术后3和6个月,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双侧运动皮层;术后9个月,A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已达对侧运动皮层;术后12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对侧运动皮层,B组运动皮层重塑程度优于C组。结论 幼年大鼠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患肢支配区可实现由同侧皮层到双侧再到对侧皮层的跨大脑半球功能重塑。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受体神经的类型影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或同时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更有利于实现运动皮层的跨半球重塑。
魏海峰陈亮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运动皮质电生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