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擘
- 作品数:166 被引量:55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死率较低,但有慢性进展倾向,如不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培养周期较长及血清学诊断方法复杂,不易早期准确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诊断金标准)、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每种诊断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本文就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宋云林鲁晓擘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细菌培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 TLR4在KSHV感染的卡波西肉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4年
- TLR4(Toll-like receptor 4)是Toll样受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员,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壁成份脂多糖(LPS)的识别受体。活化TLR4将诱导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从而产生强有力的炎症反应,TLR4在抗细菌,抗病毒的炎症反应中,以及在应激状态下均发挥重要作用。TLR4在KSHV(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的卡波西肉瘤中也有表达,本文就TLR4在KSHV感染的卡波西肉瘤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李肖然鲁晓擘
- 关键词:TOLL样受体4卡波西肉瘤
- HIV/AIDS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了解HIV/AIDS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基本情况。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从2001~2010年诊治的395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构成比等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占34.17%,其中3.29%的病例为HIV/HBV/HCV的混合感染。感染途径以静脉药瘾为主;肝功能异常的病例为44.89%;54.07%的病例HBV-DNA/HCV-RNA检测为阳性。结论 HIV/AIDS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以静脉药瘾为主,可出现各级的肝功能损害,但无明显差异。
- 买买提艾力.吾布力潘珂君孙晓风鲁晓擘依巴古力张跃新
- 关键词:HIVHBVHCV
- 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04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各为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接受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TGF-β1mRNA、Smad2mRNA、Smad3mRNA水平下降,Smad7mRNA水平升高,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24周后,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改善肝功能,对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 赵成燕刘德亮任洁雅龙敏聪郑嵘炅鲁晓擘
- 关键词:扶正化瘀胶囊恩替卡韦分散片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被引量:13
- 2005年
- 通过在英国伦敦Chealsea and Westminster医院进行访问学习,对英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有了初步了解.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培养人际沟通能力,重视实习生教学,实行导师制,负责完成毕业论文等是英国医学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由此引发了对传统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 关键词:医学教育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6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年内是否有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将发生消化道出血次数≥2次者归为再出血组,仅发生1次消化道出血者归为未再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为(82.71±27.12)g/L,未再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为(92.58±26.97)g/L;再出血组血钠浓度(<125mmol/L、≥125~<130 mmol/L、≥130~<135 mmol/L、≥135 mmol/L分别为1.7%、7.6%、16.9%、73.7%),未再出血组血钠浓度(<125 mmol/L、≥125~<130 mmol/L、≥130~<135 mmol/L、≥135 mmol/L分别为0%、0%、11.1%、88.9%);再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分别为21.2%、53.4%、25.4%),未再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分别为46.7%、35.6%、17.8%);再出血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分别为20.3%、79.7%),未再出血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有、无血栓分别为2.2%、97.8%);再出血组腹水情况(有、无腹水分别为65.3%、34.7%),未再出血组腹水情况(有、无腹水分别为35.6%、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血钠浓度(OR值0.353、95%CI 1.110~7.230、P=0.029),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OR值10.646、95%CI0.012~0.742、P=0.025),有无腹水情况(OR值3.401、95%CI0.139~0.62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红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能是2年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低钠血症、门静脉血栓形成、腹水征是2年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揭方荣郑嵘炅邓泽润潘珂君努力比亚唐莉鲁晓擘
-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
- 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类型的关系被引量:3
- 2005年
- 本研究旨在通过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新疆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HBV基因型并探讨与临床类型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徐红张跃新肖琳鲁晓擘魏来丛旭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汉族人群HBV基因型
- 左旋紫草素对Con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左旋紫草素对Con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水平。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甘草酸二铵),左旋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检测脾脏指数,血清AST、ALT、AKP、GST水平,肝脏组织匀浆T-SOD活性及MDA、白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FN-γ、TNF-α、IL-1β水平,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左旋紫草素可改善小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小鼠血清AST、ALT、AKP、GST水平(P<0.05),降低肝脏组织匀浆MDA水平,增加T-SOD活性,升高白蛋白水平,减少炎症因子IFN-γ、TNF-α释放,改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性损伤。结论左旋紫草素体外具有抗炎活性,同时对小鼠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TNF-α释放有关。
- 努力比亚·阿不都克尤木胡利萍秦冬梅鲁晓擘
- 关键词:左旋紫草素免疫性肝损伤CONATNF-Α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及时治、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 2020年
- 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则会进展为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者分别占60%和80%。由于HBV DNA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之故,使得乙型肝炎病毒很难从患者体内被完全清除。
- 郑蝶灵鲁晓擘
- 关键词:肝细胞癌患者HBV感染肝功能衰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
- 减弱乙肝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力度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亲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 ,减弱HBe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力度。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将新疆 4所医院 1997年至 2 0 0 2年 5月产前检查资料完整、HBeAg阳性的 5 2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2 8例 ,分别在孕 2 8、32及 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2 0 0IU 1次 ;对照组 2 4例 ,每月只随访和体检 ,不肌注HBIG。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 ,分离血清 ,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eAg和HBV DNA。 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 2 1 4 % ,对照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 79 2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 2 6 ,RR =0 2 7,P <0 0 1) ;试验组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 2 5 0 % ,对照组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 83 3% ,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 6 2 ,RR =0 30 ,P <0 0 1)。试验组新生儿HBV DNA阴性 2 1例 ,阳性 7例 ,但这 7例新生儿HBV DNA的量均低于其母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Wilcoxon配对法秩和检验 ,统计量T =2 8,P =0 0 2 )。 结论 对乙肝HBeAg阳性孕妇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明显减弱HBV母婴传播力度。
- 徐秦肖琳蔡霞张跃新李芳徐林山甘为夏钰张新梅王兰杨玲乔敏古丽王晓岚周康陈学玲鲁晓擘徐航
- 关键词:HBEAG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