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海波

作品数:22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1篇地壳
  • 9篇地震仪
  • 9篇海底
  • 9篇海底地震
  • 9篇海底地震仪
  • 7篇地壳结构
  • 6篇接收函数
  • 5篇地震
  • 5篇OBS
  • 4篇震相
  • 3篇转换横波
  • 3篇横波
  • 3篇反演
  • 3篇泊松比
  • 2篇地壳厚度
  • 2篇多道
  • 2篇远震
  • 2篇震相识别
  • 2篇深部地壳
  • 2篇深部地壳结构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海南省地震局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海南省海洋地...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2篇黄海波
  • 18篇丘学林
  • 7篇夏少红
  • 7篇赵明辉
  • 4篇卫小冬
  • 4篇胥颐
  • 4篇黄海波
  • 3篇郭兴伟
  • 3篇徐辉龙
  • 2篇贺恩远
  • 2篇孙金龙
  • 2篇朱俊江
  • 1篇刘劲松
  • 1篇曹敬贺
  • 1篇王强
  • 1篇王强
  • 1篇郝天姚
  • 1篇郭建
  • 1篇张佳政
  • 1篇石将建

传媒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三届新型太...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南幅)揭示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编制最新地学成果图件的需要,我们整合了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成果,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开展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编制工作.典型剖面(南幅)主要集成了南海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广角地震探测资料,运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结合拖网、钻井、地热、地质剖面等,以块体构造学说为编图思想编制而成.典型剖面(南幅)从华南以NNW-SSE向直抵苏拉威西海,穿过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3个陆缘-离散地块区(华南块体—南海北部陆缘、中沙地块、礼乐—北巴拉望地块)、4个海盆区(西北次海盆、中央海盆、苏禄海盆、苏拉威西海盆)、2个俯冲-岛弧区(卡加延脊、苏禄脊),这些构造单元一起构成了西太平洋边缘独特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自古特提斯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以来,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形成这种构造格局的过程中,地壳处在不断消亡和生成的动态循环之中,同时构造应力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通过对区域地球动力学的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位于三大板块交接的独特区域,以及受区域内复杂而丰富的俯冲作用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典型剖面编制工作,推动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区域内大地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为“跳出南海看南海”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例,同时启发我们未来加强对邻区研究空白区域的探索.
黎雨晗黄海波黄海波贺恩远丘学林丘学林刘海龄
关键词:典型剖面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横波模型的自动搜索与非唯一性分析
2022年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在海底结构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转换横波数据模拟为研究海底构造和物质属性提供了精确依据。本文针对现行转换横波模拟技术存在的步骤繁琐、难以确保最优解和无法进行非唯一性分析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模型解空间和目标函数的模拟技术,形成了主动源转换横波数据模拟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借助计算机程序实现结构模拟的自动化。在南海西北陆缘的西沙地块OBS2013-3测线上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分别利用单台PPS震相和全体台站的PSS震相走时数据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提供对于最优模型的快速、准确搜索和非唯一性范围的估计。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主动源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数据模拟的效率,并为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张浩宇丘学林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自动搜索
浅层结构不确定性对广角地震走时正演模拟结果的影响--以西沙地块OBS2011-1测线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中常使用多道地震数据建立浅部地层模型,结合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数据进行射线追踪和走时反演求取地层速度特征.受采集环境和成本限制,部分海底地震仪测线缺少同步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建立的初始模型其浅层结构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对正演模拟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针对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走时模拟中浅部结构的不确定性因素,使用RayInvr软件构建了理论模型和走时数据体,分析讨论了初始模型沉积层厚度与速度变化对正演模拟结果的影响.之后进行实测数据处理,在MCS2019-3测线数据的约束下建立初始模型,对OBS2011-1测线震相重新进行了走时拟合,将得到的模型结果与先前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沉积层厚度及速度不确定性对走时模拟结果的浅部结构影响较大,深部结构影响较小;使用错误的速度与基底深度组合来拟合沉积层反射震相PsP,会使台站下方的地壳和地幔折射震相Pg和Pn,以及莫霍面反射震相PmP都出现走时小起伏,走时提前对应沉积层速度与厚度偏大,走时延后对应沉积层速度与厚度偏小;PsP震相缺失时,不同的速度-深度组合都可以很好地拟合震相,但会增加结果的不确定性.
马飞黄海波丘学林丘学林王强李子正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正演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被引量:29
2014年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是了解该地区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广东台网和福建台网共75个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2008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H-κ叠加法获得了74个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的有效估计,结合该区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和地形地貌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地壳厚度范围在26-32km之间,由陆向洋、自北向南减薄.泊松比0.23-0.28,由陆向洋增加,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分别和地表地形呈正相关和负相关;(2)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对应该区的断裂活动,其过渡带变化地区与地震分布一致,震群区和地幔上隆区对应泊松比的急剧增加;(3)该区主要以中、酸性地壳物质为主,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在近海区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褶皱区的逆冲推覆作用影响下,分别呈正、负消长关系,揭示该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构造演化模式的差异.
黄海波郭兴伟夏少红丘学林
关键词:华南沿海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南海岩石层及边界构造的地球物理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南海经历了中生代主动大陆边缘到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转换,其岩石层地球物理场具有明显的块、带特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南海地区深地震探测、面波层析成像、重磁异常以及地热与岩石层流变学等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地壳及岩石层的综合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深入总结,发现深地震探测剖面所确定的洋、陆壳转换位置与空间重力异常梯级带位置较为一致,据此拟定了南海洋、陆壳的转换边界;依据多条地壳结构剖面中拉张减薄的程度确定了正常减薄陆壳、洋陆壳过渡带及洋壳等属性特征,并初步圈定了南海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范围.对比分析了南、北陆缘地壳结构及其拉张减薄的变化特征,从综合地球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推测了北部陆缘的中西沙陆块与南部陆缘的南沙礼乐滩陆块具有共轭对称性.依据S波速度梯度变化确定了南海岩石层厚度分布情况,揭示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一条岩石层厚度的减薄带,且该减薄带与高热流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深地震探测剖面与重、磁异常变化的对应性为基础,划定了南海边界构造的位置.
夏少红郭兴伟黄海波丘学林
关键词:地壳结构岩石层地球物理
西沙地块地壳结构及其构造属性被引量:22
2016年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维纵波速度模型.模型显示沉积层速度为2.2~3.2km·s^-1,厚度为0.8~3.0k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上地壳顶部速度为5.0~5.5km·s^-1,下地壳底部速度为6.9km·s^-1,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km·s^-1.西沙地块的地壳厚度平均为23km,上地壳厚度约为9km,下地壳厚度约为14km,莫霍面埋深为23~27km.从穿过西沙地块的纵、横两条大剖面推算,块体大小约为9.2×10^5 km^3,与华南陆缘相比,表现为整体减薄的陆壳特征.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垂直于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分布,根据二者地壳结构的特征对比,二者互为共轭关系.
郭晓然赵明辉黄海波丘学林王建贺恩远张佳政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
纳米器件构建及输运性质研究
黄海波
关键词:分子电子学库仑阻塞光响应
南海海底地震仪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被引量:9
2016年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检查、邻近台站对比分析、重采样等方法,成功地对这2台OBS数据进行了解编处理,得到了这两个台站的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2011年实施的OBS973-3测线中的异常台站OBS03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样得到了OBS03台站的综合地震剖面;通过查看两次海上实验班报发现,OBS2006-2测线之OBS06与OBS973-3测线之OBS03内部Sedis编号相同,为同一台记录仪器,再一次验证上述处理方法正确可行;然后对OBS2006-2测线2个台站进行震相识别与走时拾取后,利用前人纵波速度模型开展了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此次对异常OBS数据的重新处理工作,不仅为OBS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处理经验,而且将提高OBS2006-2测线地壳结构的可靠性和约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王强丘学林赵明辉黄海波敖威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西沙地块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被引量:2
2021年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转换横波震相的分析和模拟,能够从泊松比的角度更准确地约束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有助于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属性的研究.本文对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的OBS2013-3测线进行了转换横波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能量扫描法求取极化角,并对OBS水平分量数据进行旋转,获取了径向分量数据.结合本测线的地质情况,求解佐布里兹(Zoeppritz)方程,得到了不同转换模式的能量分配关系,定量地指示了沉积基底和海底面为主导的P-S转换界面,Moho面为次一级转换界面.在OBS2013-3测线的各个台站径向分量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一系列PPS和PSS型转换震相,最大偏移距达到130km,并进行了初步的正演模拟试算和验证.结合本测线实际情况,对OBS转换横波研究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工作为后续的二维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结构模拟、物质组成和地壳属性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
张浩宇丘学林王强黄海波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震相识别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西沙群岛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运用等效震源法以及时间域线性反演法对深航台和永兴台记录的远震P波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提取和地壳结构反演,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讨论。接收函数处理及反演结果表明:虽然台站运行期间背景噪声较强,但仍能清楚地记录到震级大于6.0级的...
黄海波丘学林曾钢平胥颐刘劲松
关键词:地壳运动地幔结构接收函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