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学史
  • 2篇文学史
  • 2篇小说
  • 1篇代文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文
  • 1篇叙事文体
  • 1篇叙事语言
  • 1篇张灵甫
  • 1篇真诗
  • 1篇旨趣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史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现代性
  • 1篇诗歌
  • 1篇十七年文学
  • 1篇世纪中国文学
  • 1篇檀香刑

机构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任祎男
  • 1篇倪贝贝
  • 1篇杨葵
  • 1篇石燕波
  • 1篇曾琦珣
  • 1篇程继龙
  • 1篇马雪洁
  • 1篇王泽龙
  • 1篇罗燕玲
  • 1篇钱韧韧

传媒

  • 2篇华中人文论丛
  • 1篇扬子江(诗刊...
  • 1篇湖北理工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唱给民间的最后一曲挽歌
2013年
《檀香刑》是莫言将精神投射于民间历史,悉心倾听民间声音而创作出的一部力作。莫言通过戏仿"猫腔"这种传统民间戏曲叙事文体,有意地"大踏步地撤退",获得了全面审视传统民间文化的全新视角,从而有力地切入时代激变中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百姓的潜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民间各阶层群体心灵内部的冲突与选择,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民间文化心理与民间戏曲中反复叙述的母题深层的同构性,揭示了在这种同构性背后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百姓的心灵苦难,以及传统民间中国的悲剧性文化宿命。
任祎男
关键词:《檀香刑》
论《红日》中反面人物形象的书写
2013年
《红日》的叙述动机在于通过讲述一个"起源神话"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意识。从理论上说,这种宏大叙事应当在历史理性的支配下,将处于历史对立面的一方在文本的叙述中视为"他者",并在先验目的的参与下抽空反面人物的内质。《红日》确实试图从历史素材选取、文本结构安排、语言修辞分配等方面出发,通过历史叙述的修辞建构,将反面人物形象建构为与"自我"割裂的"他者",以达到纯化"自我"、确证"自我"的目的。然而,作为所述历史的亲历者,《红日》的作者吴强又试图将个人的情感体验渗透于历史的叙述之中,使私人叙事在宏大叙事之下获得合法表达。在塑造"张灵甫"这一形象时,他就试图追求能够体现反面人物复杂内质的艺术效果。但是,作家的经验本身就受到特定历史语境下先验话语的规约。因此,"张灵甫"形象虽然有着同时代其他反面人物形象未有的复杂性,但并不能摆脱先验意识的制约,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并非成功。
任祎男
关键词:《红日》张灵甫
美丽的沉默和真诗的旨趣——关于朱英诞诗歌的对话
2014年
王泽龙:朱英诞是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被长期遗忘的优秀诗人。近一些年来开始被关注。在谢冕先生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共选取了朱英诞的诗歌26首,数量为第3位,列艾青、闻一多之后,比第4名郭沫若的23首多3首。现在公开发表或结集出版的朱英诞的诗,还不到朱英诞诗歌的10%。
王泽龙程继龙钱韧韧倪贝贝罗燕玲马雪洁任祎男曾琦珣石燕波杨葵
关键词:诗歌旨趣真诗沉默现代文学史
论穆时英小说叙事的先锋性
穆时英的小说在叙事层面具有鲜明的先锋特质。本文将从穆氏小说在叙事视角、叙事文体、叙事语言三个层面所进行的实验性尝试出发,发现穆时英在主体观、思维观、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现代性精神嬗变。  首先,穆时英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生了转...
任祎男
关键词:穆时英小说先锋性叙事文体叙事语言
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鲁迅——论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形象的建构被引量:1
2012年
在不同的文学史观影响下,不同的文学史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有很大的差异。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审美现代性为视角,从语言、形式、思想三方面建构出了一个复杂矛盾、充满张力的鲁迅形象。本文旨在客观全面地呈现顾彬所建构的鲁迅形象,在与其他文学史建构的鲁迅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顾彬在审美现代性视角下构建鲁迅形象的内在成因,并试图对顾彬的这一努力给予相应的评价。
任祎男
关键词:文学史审美现代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