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勇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中国汉族人群17号染色体上四个STR位点遗传多态性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人群 17号染色体上 4个 STR位点 ,即 D17S12 90、D17S12 93、D17S130 3、D17S130 8的遗传多态性分布 ,获得相应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 应用 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 5 0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进行调查。结果 D17S12 90、D17S12 93、D17S130 3、D17S130 8各位点分别检出 9个、7个、5个、5个等位片段 ,多态性分布均符合 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杂合度无偏估测值 (H) ,分别为 0 .770、0 .82 8、0 .6 0 8和 0 .6 6 9,多态信息量分别为 0 .76 3、0 .82 0、0 .6 0 2和0 .6 6 2。结论 上述 4个位点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 ,是较理想的遗传标记。
- 邹雅群郭辰虹刘晓军陈丙玺卢勇龚瑶琴
- 关键词:遗传多态性STR位点聚合酶链反应
- 中国汉族人群14号染色体上五个STR的遗传多态分析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人群 14号染色体上 5个 STR的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对 5 0名中国汉族人 14号染色体上 D14S742、D14S30 6、D14S6 0 6、D14S6 17和 D14S6 1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 D14S742位点 ,共观察到 5个等位片段和 13种基因型 ,最常见的等位片段为 40 7bp片段 ,频率为 0 .31;D14S30 6位点 ,共观察到 5个等位片段和 13种基因型 ,最常见的等位片段为 198bp片段 ,频率为 0 .31;在 D14S6 0 6位点 ,共观察到 6个等位片段和 13种基因型 ,最常见的等位片段为 2 47bp片段 ,频率为 0 .47;在 D14S6 17位点 ,共观察到 9个等位片段和 2 1种基因型 ,最常见的等位片段为 145 bp片段 ,频率为 0 .35 ;在 D14S6 11位点 ,共观察到 6个等位片段和 13种基因型 ,最常见的等位片段为 15 5 bp片段 ,频率为 0 .2 9。结论 上述 5个多态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有较好的多态性 ,其基因频率分布符合 Hardy- Weinberg平衡。
- 郭辰虹龚瑶琴陈丙玺卢勇魏农邹雅群刘晓军
-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多态性STR汉族
- 常见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被引量:1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 ,对 2 83例恶性肿瘤、6 1例良性肿瘤和 42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2 83例恶性肿瘤中 ,2 6 4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阳性率为 93 3 % ;6 1例良性肿瘤中 ,4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阳性率为 6 6 % ;42例癌旁组织中 ,1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阳性率为 2 6 2 %。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 刘晓军邹雅群郭辰虹陈丙玺卢勇龚瑶琴
- 关键词:端粒酶恶性肿瘤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 1998年
- 采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46例病理诊断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病灶周围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全部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0%;1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周围组织中,1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1%;21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弱阳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龚瑶琴邹雅群刘晓军陈丙玺郭辰虹卢勇郭亦寿
- 关键词:端粒酶肿瘤肿瘤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