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文英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显微结构
  • 1篇中华蟾蜍
  • 1篇皮肤
  • 1篇黏液
  • 1篇蟾蜍
  • 1篇无尾
  • 1篇无尾两栖类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 1篇腺体
  • 1篇两栖
  • 1篇两栖类
  • 1篇两性
  • 1篇林蛙
  • 1篇花背蟾蜍
  • 1篇环渤海
  • 1篇黑龙江林蛙
  • 1篇耳后
  • 1篇繁殖
  • 1篇繁殖期

机构

  • 3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吴文英
  • 2篇李丕鹏
  • 2篇陆宇燕
  • 1篇周正彦
  • 1篇王勇

传媒

  • 1篇野生动物
  • 1篇蛇志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黑龙江林蛙繁殖期两性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比较被引量:12
2011年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存在两性差异,而且构成色斑的色素细胞数量雄蛙明显多于雌蛙;皮肤腺在组成类型和分布上雌雄也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雄蛙躯干的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特殊黏液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黏液腺在生殖行为中可能产生一些化学交流信号和辅助抱对作用。
吴文英李丕鹏陆宇燕周正彦王勇
关键词:黑龙江林蛙显微结构皮肤
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体及耳后腺体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吴文英李丕鹏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中华蟾蜍显微结构
环渤海九种无尾两栖动物皮肤的组织结构研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分布于环渤海区域的无尾两栖类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徂徕林蛙(Rana cul...
吴文英
关键词:无尾两栖类细胞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