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泳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纳米
  • 2篇分子束
  • 2篇分子束外延
  • 2篇X射线吸收精...
  • 1篇导体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修饰
  • 1篇盐酸
  • 1篇原位
  • 1篇原位生长
  • 1篇团簇
  • 1篇配体
  • 1篇配体交换
  • 1篇谱学
  • 1篇谱学研究
  • 1篇稀磁半导体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纳米团簇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5篇姜泳
  • 4篇孙治湖
  • 4篇韦世强
  • 2篇姚涛
  • 1篇闫文盛
  • 1篇任鹏
  • 1篇徐彭寿
  • 1篇潘志云
  • 1篇叶剑
  • 1篇孙玉
  • 1篇刘忠良
  • 1篇潘国强
  • 1篇刘金锋
  • 1篇李媛媛
  • 1篇李丹丹
  • 1篇葛梦然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物理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金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XAFS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XAFS)等技术研究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对反应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原子和电子结构的影响.XAFS和电镜结果表明三苯基膦、十二胺和十二硫醇3种表面活性剂与金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依次增强,三苯基膦分子中的P原子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原子产生弱的物理吸附,生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为7.2 nm;而十二胺和十二硫醇则分别以头基N原子和头基S原子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Au原子形成强的Au—N和Au—S共价键,有效地阻止金纳米颗粒的长大和聚集,其颗粒尺寸为3.1 nm.同时,金纳米颗粒中第一近邻Au—Au键长由三苯基膦的2.82减小到十二硫醇的2.79,相应的配位数则由11.3减少为10.1,这是由于十二硫醇与纳米颗粒具有强的相互作用导致.XAFS的近边谱表明在十二硫醇覆盖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表面Au原子的电子转移现象.
殷培栋姜泳李媛媛姚涛孙治湖葛梦然潘国强韦世强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金纳米颗粒表面修饰
MnxSi1-x磁性薄膜的结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方法研究了在Si(100)衬底上及600℃温度条件下用分子束外延(MBE)共蒸发方法生长的MnxSi1-x磁性薄膜的结构.由XRD结果表明,只有在高Mn含量(8%和17%)样品中存在着Mn4Si7化合物物相.而XANES结果则显示,对于Mn浓度在0.7%到17%之间的MnxSi1-x样品,其Mn原子的XANES谱表现出了一致的谱线特征.基于多重散射的XANES理论计算进一步表明,只有根据Mn4Si7模型计算出的理论XANES谱才能够很好的重构出MnxSi1-x样品的实验XANES谱.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MnxSi1-x样品中,Mn原子主要是以镶嵌式的Mn4Si7化合物纳米晶颗粒存在于Si薄膜介质中,几乎不存在间隙位和替代位的Mn原子.
任鹏刘忠良叶剑姜泳刘金锋孙玉徐彭寿孙治湖潘志云闫文盛韦世强
关键词:分子束外延XRDXANES
金纳米团簇在盐酸和十二硫醇刻蚀作用下的原位生长动力学研究(英文)
2018年
了解金属纳米团簇的形成机制对于进一步发展其化学制备方法是必要的。我们利用盐酸(HCl)和十二硫醇(RSH)共同刻蚀L_3(L_3:1,3-双二苯基膦丙烷)包覆的多分散性的Au_n(15
杨丽娜黄莉宋雪洋贺文雪姜泳孙治湖韦世强
关键词:动力学过程刻蚀盐酸
Si基稀磁半导体的X射线吸收谱学研究
本论文主要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XAFS/)技术,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等实验方法联合研究了磁控溅射共溅射方法和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备的Si基稀磁半导体薄膜的结构,获得了Fe掺杂和Mn掺杂的S...
姜泳
关键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稀磁半导体分子束外延
文献传递
Cu纳米团簇发光性能的调控研究
2015年
报道了通过硫醇配体实现Cu纳米团簇发光特性的调控.光致发光谱(PL)显示,在初始合成的2-巯基-5-正丙烷基嘧啶(MPP)包覆的Cu纳米团簇溶液中逐渐增加十二硫醇(C12SH)的浓度,Cu纳米团簇主发光峰的波长从623 nm逐渐蓝移到584 nm.质谱结果显示,在配体交换过程前后,Cu纳米团簇中Cu原子数目保持不变,但随加入的C12SH的浓度增加,C12SH逐渐取代原有的MPP配体.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溶液中发生配体交换过程的Cu纳米团簇的原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12SH浓度的增加,金属特征的Cu—Cu配位消失,Cu—S键长从0.228 nm缩短到0.224 nm,同时Cu—S之间的电荷转移增多,C12SH的刻蚀使得Cu纳米团簇的原子构型由初始的四面体排布展开为"—S—Cu—S—"一维链状结构,导致团簇整体发生金属性到共价性的转变,从而引起光致发光和吸收波长的显著蓝移.
李丹丹姜泳姚涛孙治湖韦世强
关键词:配体交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