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晓杰

作品数:2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政治
  • 6篇主义
  • 5篇意识形态
  • 4篇阶级
  • 4篇创构
  • 3篇内在性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阶级斗争
  • 3篇筹划
  • 2篇意识形态理论
  • 2篇政治性
  • 2篇政治学
  • 2篇人文
  • 2篇斯宾诺莎
  • 2篇特质
  • 2篇替代性
  • 2篇主体性
  • 2篇本体论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思想

机构

  • 25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5篇宋晓杰
  • 4篇王纪波

传媒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黑河学刊
  • 1篇河北理工学院...
  • 1篇天水行政学院...
  • 1篇信阳农业高等...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南宁师范高等...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东吴学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体意识的归隐 显现与本质寻求——意识形态的质性裂变被引量:2
2004年
随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所指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功能性裂变。它的发生逻辑隐含了主体意识的无意识的归隐与自为的显现,而主体意识与意识形态的本质寻求无论是隐匿性的暗示或遮蔽性的深层所指,都与意识形态的功能性机制及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状况具备极强的内在一致性。
宋晓杰
关键词:意识形态
反思和重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三重路径——以奈格里为中心被引量:2
2012年
奈格里立足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作-资产阶级的对抗逻辑,把劳动视为单纯的主体创造能力和获得自由的现实根源,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重构为以本源性、创构性和绝对革命为核心的激进主体理论,强调制宪力的主体化和政治的社会化,拒绝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任何连接。阿伦特对劳动-工作的区分与奈格里完全不同,她把劳动描述成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活动和默认暴力的前政治活动,认为马克思将自由等同于劳动解放,进而明确与社会相分离的政治之自主性和制宪原则的非对抗本性。卢卡奇和奈格里一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转向,他立足实践的社会历史范式,将劳动重塑为立足历史性、人之主体性和去目的论的历史-社会本体,恢复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因素,最终割裂劳动-生产领域和政治革命。三者基于特定的理论立场,遮蔽或弱化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科学内涵。
宋晓杰
超越斯宾诺莎的斯宾诺莎——奈格里解读斯宾诺莎的理论逻辑
2013年
奈格里解读斯宾诺莎的路径基本遵循了德勒兹的内在性线索。他基于超验性调解权力和内在性创构力量的对抗语境,将"实体—属性—样态"的形而上学构架转变为纯粹内在性,并以创构性力量和集体性人类行动的动力体系为根基,把绝对民主揭示为集体的力量创构过程,把创构性本体论当做反乌托邦反现代性的未来哲学。从本质上看,被重置的斯宾诺莎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路人、开放的历史创构机制和激进的政治模式。
宋晓杰
关键词:内在性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幻象
2005年
科学与技术的区分表现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跃迁,技术作为介入主客关系间物质实践的理性方式,其本质在于它与自然和社会所处的区域性的世界图景及条件性的有效制约技术统治论的核心观念混淆了科学理性与技术行为质的区分,并割裂了二者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联系,从而陷入政治性意识形态幻象的错乱之中。
宋晓杰王纪波
关键词:技术统治论
政治性—主体性的革命话语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生产——安东尼奥·奈格里对列宁思想的重塑
2012年
奈格里基于工人主义和自主主义的理论传统,以政治性—主体性的逻辑构架,从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回归革命主体性话语,从结构转向主体。由此,他将列宁思想的发展史重组为工人阶级不断摆脱外在的政治调解和组织模式进而获取自身充足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性生产过程,并以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为现实基础,把列宁思想当代化地塑造为建基于新革命主体性模式的生产和共产主义解放规划的激进政治。从本质上看,这种重构逻辑试图走出纯粹结构层面的客观历史分析,使阶级关系彻底摆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模式,恢复阶级斗争在历史运行中的中心地位,但因过度简化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和过分偏执于革命主体性视域,不可避免地摇摆在唯物主义与唯意志论之间,并带有强烈的审美乌托邦和相对主义色彩。
宋晓杰
关键词:列宁政治性主体性
诸众政治的逻辑脉络——以安东尼奥·奈格里为中心线索
2013年
诸众政治建基于以差异性和创构性为核心的内在性思潮,也与生命政治和阶级构成的理论视域密切相关。诸众之内涵意指绝对的内在性、个殊性的聚合整体和本体性的创构力量,既指向与司法主义—主权权力和阶级本体完全不同的政治模式,又积极创建共产主义和激进民主的后社会主义解放理论。因其根基拘泥于后现代的平滑政治学,它过度简化了政治过程的复杂性,无法充分说明政治的逻辑,只能通向乌托邦情怀的政治实践和英雄式暴力的革命神话。
宋晓杰
关键词:内在性
理性的破缺——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进化被引量:1
2005年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科学—技术系统”标志了人类文明的文化性存在,它也因此成为隐匿于文化批评话语背后的价值标准,并在更深层的意义上造成了理性的破缺。生态社会的本质特征要求文化批评的唯一平台必须是“多样性”,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进化亦可在趋同中走向整合。
王纪波宋晓杰
关键词:文化进化文化批评破缺多样性
五月风暴以来的后激进思想谱系
2017年
后激进思想谱系是被纳入后现代主义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批判话语对五月风暴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福特主义转型过程及其连锁效应进行病理诊断的直接产物。在它之中,围绕"Whither Marxism",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脉络。一种遵循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主义干预路径,突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后现代基础,借由完全后现代主义化的逻辑根基,明确宣告后现代主义政治语法与马克思主义传统革命话语的彻底断裂。另一种则恪守新马克思主义的调和主义缝合立场,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在根本性质上的实质改变,通过他们从后现代主义中确认的某些合理性原则,重建一种适合全新历史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前者立足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则彻底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后者则致力于寻找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连续性。从本质上看,二者都因后现代主义的形而上学规划、抽象而空洞的政治纲领以及审美化和乌托邦式的革命叙事,基本抽空了革命主体和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不可避免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宋晓杰
关键词:五月风暴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力和自由的辩证空间:福柯主体系谱学的逻辑构成被引量:2
2017年
在福柯的主体系谱学中,知识考古学通过多元话语秩序的确立意图超越传统主体模式,权力系谱学借由主体-权力的游戏实现了身体主体的转型,自我本体论批判则透过基于自我关切和自我治理的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力求创构性主体形式的塑造。从根本上看,它们的核心问题始终围绕在如何使主体进入真理游戏之中,都强调主体的全新内在性形式对自我的超越性原则与主体的先天理论的彻底排除,致力于建构一个决定"主体转型的未定条件与可能性"的批判哲学,因而只是一种我们直接面对自身并批判自身的态度。整体而言,福柯不为在恢复某种具备普遍价值的普遍结构形式之基础上重建一种新形而上学的可能,或在思想和生命中展示一个没有界线的绝对自由或纯粹的外在性,而是旨在界划我们自身的界线,并在其内部通过差异化因素的揭露来实施对它们的拆解,充分展示差异性、偶然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不断增值,避免普遍性、同一性、必然性和固定性的基础主义运作模式。因此,他对现代性的质问不为在区分现代同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基础上提供现代性的替代之物,而是意在揭示现代性内部的反现代性因素。这自然与彻底消解普遍性立场的后现代主义事业有着根本不同。
宋晓杰
关键词:话语秩序身体主体
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被引量:5
2013年
奈格里力图走出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和辩证法的回返逻辑,彻底回归革命主体性构架。他透过对共产主义话语的重构,将分析视角回落至创构性的主体性和阶级对抗的革命政治学,以此确认了共产主义的双重面向:彻底解构资本主义体系并指向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后工作前景,破除了以往静态的和非主体性的理解方式,并最终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福特制转型,把共产主义的现实根基置于以共同性和诸众政治为核心的后社会主义解放规划之上。从根本上看,他对共产主义筹划的重塑逻辑与立足充足本体论的激进政治一脉相承,其对主体性维度的过度偏执和对社会转型动力机制的简化,使其不可避免地携带唯意志论的嫌疑和审美乌托邦的色彩。
宋晓杰
关键词:阶级斗争政治想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