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萍

作品数:144 被引量:1,689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农业科学
  • 30篇天文地球
  • 26篇经济管理
  • 17篇水利工程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生物学

主题

  • 46篇黄土高原
  • 34篇土地利用
  • 26篇植被
  • 25篇水土
  • 20篇土壤
  • 19篇水土保持
  • 17篇退耕
  • 15篇退耕还林
  • 15篇流域
  • 15篇黄土丘陵
  • 15篇沟壑
  • 14篇径流
  • 12篇土壤侵蚀
  • 10篇遥感
  • 10篇水蚀
  • 10篇丘陵
  • 10篇风蚀
  • 9篇植被覆盖
  • 8篇退耕还林(草...
  • 8篇降雨

机构

  • 10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1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长江科学院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国家林业局
  • 3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宝鸡市辛家山...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44篇张晓萍
  • 40篇李锐
  • 37篇杨勤科
  • 15篇张建军
  • 12篇王飞
  • 12篇雷泳南
  • 11篇穆兴民
  • 10篇孙艳萍
  • 10篇刘二佳
  • 10篇焦峰
  • 10篇温仲明
  • 10篇徐金鹏
  • 9篇万龙
  • 8篇马芹
  • 7篇张亭亭
  • 7篇陈凤娟
  • 7篇马瞳宇
  • 7篇蔺鹏飞
  • 6篇陈妮
  • 6篇付艳玲

传媒

  • 2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5篇水土保持学报
  • 14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生态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资源生态环境...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10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1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侵蚀及坡-沟产沙演变的粒径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由150t/(hm2·a)减少到31.01t/(hm2·a),减少幅度达80%。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各侵蚀产沙地层的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约80%。近20年前后,流域坡面和沟道侵蚀量分别由78.70,298.25t/(hm2·a)减至21.23,50.74t/(hm2·a)。坡-沟侵蚀量相对比例由3.5∶6.5改变为4.6∶5.4。植被改善显著削弱了流域坡面的土壤侵蚀以及径流下沟对沟道侵蚀的增沙效应。
马瞳宇李谭宝张平仓马芹雷泳南孙艳萍徐金鹏张晓萍
关键词:侵蚀量小流域水蚀风蚀交错区
黄土高原森林/非森林流域径流稳定性及其演变趋势对比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集中期、集中度等方法及M—K,Pettitt等非参检验法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北洛河子午岭森林流域与相邻丘陵沟壑区非森林流域近50a来的径流稳定性差异及演变趋势,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的水文效应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和非林区流域径流量年际尺度分布表现出一致的强变异性,年内分布均为双峰型特征,但林区峰型平缓,非林区陡峭。林区流域年内分布较非林区流域均匀,前者径流集中期较后者滞后1个月。近50a来林区流域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而非林区流域年、夏、秋及汛期径流量表现出显著性减少趋势,且有显著的跃变时间。无论径流过程或径流量年变化如何,林区稳定性要明显优于非林区流域。非林区流域的生态环境仍需要长时期的建设和维护。
谢名礼张晓萍刘二佳陈妮张亭亭郭敏杰
关键词:径流量稳定性森林流域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被引量:20
2015年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蔺鹏飞张晓萍刘二佳张亭亭张建军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水沙关系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降水计算插值与插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收集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74个气象站1952—2001年降水数据,用ArcGIS9.3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插值法采用计算插值(calculate then interpolate,CI)和插值计算(interpolate then calculate,IC)的方法生成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50 a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线性趋势系数空间分布表面,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地形分析。结果表明:1)从插值结果统计值看,CII、C法生成的黄土高原地区50 a平均年降水量和线性趋势系数空间分布表面平均值分别为421.65、421.56 mm和-0.541 0、-0.423 1 mm/a,相似系数分别为99.78%和95.99%,二者一致性良好;2)从插值结果表面光滑度看,IC法稍优于CI法,借用地形分析对生成表面进行坡度、坡向运算,可作为评价表面光滑度、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方向变化特征的直观方法;3)黄土高原地区50 a平均年降水量具有东南多西北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规律,其中服从东南西北、南北和东西方向递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89.34%,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占10.66%;4)CI和IC法计算的黄土高原地区1952—2001年降水线性趋势系数平均-0.541 0和-0.423 1 mm/a,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
段建军高照良王小利张晓萍张彩霞杨勤科李锐
关键词:降水量克里金黄土高原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徐金鹏张晓萍张建军夏燕孙艳萍陈凤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农业经济脉冲响应函数
不同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以王东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分析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流域9个径流小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持。[方法]采用环刀法、定水头法以及重铬酸钾外加热法等分层测定0—40cm间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饱和倒水率以及有机质含量。[结果]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有机质表现为草、灌地显著优于纯林和混交林,而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各小区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草地和沙棘灌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高于其他植被组合,培肥土壤,涵养水源,利于保水保土。侧柏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最差,水保效益最低。
杨亚辉赵文慧木热提江.阿不拉蔺鹏飞于艺鹏陈利利张晓萍
关键词:黄土塬区植被覆盖土壤理化性质水保效益
黄土区退耕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黄土高原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及覆被较差是根本症结所在。退耕还林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通过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退耕后的土地利用格局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农、林、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1.6%。以草地类用地面积最广,占流域总面积的56.77%,其次为林地、农耕地,分别为19.6%和15.25%。流域上、中游梁峁顶及坡地绝大多数退耕成为未成林造林地,但仍保留有一定数量坡耕地。农耕地中的梯田面积占44.8%,坡耕地占42.4%,川坝地、川台地等占12.9%。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在流域上中下游分布集中程度不同。上游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与全流域分布格局相似。流域中农业用地类和园地相对集中分布在中游,而流域中的林地相对地集中分布在下游。中游发育的平缓地形地貌有益于发展农业耕作和园地种植。而下游村庄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土地利用方向受城镇生态服务功能区划影响,因而林地异常集中。
付艳玲张晓萍陈凤娟万龙吴艳刘国彬
关键词:退耕还林黄土高原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建军陈凤娟白建勤张晓萍雷泳南刘二佳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耕地空间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
退耕背景下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响应问题,以1980—2009年期间植被重建规模较大的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域,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Pettit突变检验法,探讨径流输沙的变化趋势和跃变时间,同时结合气候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资料,对不同时段的水沙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可以分为2段(1980—2002年和2003—2009年),年时间尺度上,后段较前段径流量减少0.32亿m3、输沙量减少0.29亿t,并且后段波动较前段小;2)在月时间尺度上,2个时段的月降水量与月均流量过程基本相同,月均流量和输沙率关系基本呈现8字形,但是变幅及变率不同;3)相对于1980—2002年,2003—2009年年均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分别减少10.06%和10.28%,降水具有减少径流和输沙的潜在条件。剔除降雨的影响,林草措施的减水和减沙效应分别为41%和81%。
刘二佳张晓萍谢名礼陈妮
关键词:退耕还林水沙变化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张建军张晓萍郝明德雷泳南刘建祥刘二佳孙艳萍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生产潜力黄土高塬沟壑区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