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洪双

作品数:55 被引量:47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2篇岩石
  • 22篇岩石圈
  • 20篇青藏高原
  • 15篇接收函数
  • 14篇地壳
  • 14篇地震
  • 14篇北缘
  • 13篇东北缘
  • 13篇青藏高原东北...
  • 12篇地幔
  • 8篇动力学响应
  • 8篇上地幔
  • 7篇青藏
  • 5篇克拉通
  • 5篇华南东部
  • 4篇岩石圈结构
  • 4篇造山带
  • 4篇山带
  • 4篇深部
  • 4篇盆地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吉林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5篇张洪双
  • 26篇滕吉文
  • 20篇李秋生
  • 15篇田小波
  • 13篇高锐
  • 10篇叶卓
  • 8篇李文辉
  • 8篇张永谦
  • 8篇闫雅芬
  • 8篇杨辉
  • 7篇王海燕
  • 7篇阮小敏
  • 5篇李洪强
  • 5篇龚辰
  • 4篇司少坤
  • 4篇张雪梅
  • 3篇白登海
  • 2篇贺日政
  • 2篇张中杰
  • 2篇严加永

传媒

  • 1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地球科学前沿...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1900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被引量:13
2011年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场动力学响应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的发生与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和动力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又是什么?为此必须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壳、幔速度结构以及其深层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松藩-甘孜、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地域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反演研究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构造结,该东构造结似一尖楔向NNE方向顶挤并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故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高速"刚性"物质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2)龙门山造山带与其西北侧地带地形高差达3500±500m左右,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5±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其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这里恰为应力作用的耦合与集中地带;3)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上、中地壳(深20~25km)中的低速层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断裂系与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3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收敛到15±5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和震源介质破裂;即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高度集中的应力得到急速释放,故形成了这次8.0级大地震。为此�
滕吉文杨辉张洪双张雪梅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强烈地震动力学响应
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被引量:222
2008年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此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初步研究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向NNE方向顶挤、楔入青藏高原东北缘,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②龙门山地带在地形上差达3500±500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0±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的突变地域,即为应力作用的耦合地带;③中、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低阻层(深20~25km)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深部壳、幔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延伸到20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应力得到释放,故形成了这次Ms8.0强烈地震.为此从深部初步揭示了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动力过程.
滕吉文白登海杨辉闫雅芬张洪双张永谦阮小敏
关键词:汶川地震动力学响应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软流圈边界成像
2016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和演化的理想场所,其岩石圈结构记录了高原向外扩展的岩石圈变形行为和演化过程,本研究利用一条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宽频带观测剖面(红原—景泰剖面)和部分甘肃、青海区域台网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通过S波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图像。结果表明:1)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下方的岩石圈较薄,略向北加厚,其LAB深度为110—130km,昆仑断层下方无明显岩石圈错断,推测松潘—甘孜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可能具有亲缘性;2)祁连地块下方的岩石圈厚度为135—150km,其中祁连造山带东缘的LAB震相不聚焦,反映复杂的造山带型岩石圈属性;3)阿拉善地块下方岩石圈略向南加厚,LAB深度为130~150km,呈向祁连造山带下方汇聚的趋势,但尚未通过海原断裂带;4)鄂尔多斯地块下方的岩石圈较厚,LAB深度为160~170km,反映其稳定的克拉通型岩石圈属性。
张洪双李秋生高锐叶卓龚辰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
滕吉文张洪双
关键词:第一生产力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2024年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张永谦吕庆田石玉涛史大年严加永张洪双阮小敏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震各向异性接收函数区域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分析
研究区中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的地表位移方向与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快轴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青藏高原中部上、下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是在深大断裂控制下的连续耦合变形。另外,PMS和SKS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对比显示,青藏高原...
张洪双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关键词:地壳结构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
基于多台站SVD分解提取垂向接收函数
<正>远震体波中含有台站下方介质结构的丰富信息,为了克服等效震源时间函数的复杂性,提高远震体波的分辨率,通过台站下方不同分量的反褶积,便可得到对地下介质有较好分辨率的接收函数。接收函数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动...
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张慧
文献传递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被引量:2
2012年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不断创造的结果.这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前进,是第一生产力.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劳动和创造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已进入21世纪,正处在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更加迅猛,并孕育这新一轮的重大突破———第三次科学革命,即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将必会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和历史机遇,当然也必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为此在这世界科技大潮中,国人必须披荆斩棘,刻苦奋进,勇于攀登已达抢占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制高点.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并造福于人类.
滕吉文张洪双
关键词:第一生产力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外围克拉通构造转换区的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变形
<正>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与外围克拉通盆地构造转换区的岩石圈变形复杂,变形构造样式丰富,既存在与板块构造理论基本模式(即变形集中在板块边界)相悖的在较宽阔空间上的"弥散大陆构造变形",也呈现出在较短距离空间上的岩石圈陡变变...
高锐王海燕郭晓玉李文辉叶卓李洪强李秋生张洪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