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卓

作品数:27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会议论文
  • 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北缘
  • 15篇青藏高原
  • 14篇东北缘
  • 14篇青藏高原东北...
  • 11篇岩石
  • 11篇岩石圈
  • 8篇地壳
  • 7篇地震
  • 6篇地幔
  • 6篇上地幔
  • 6篇接收函数
  • 6篇MOHO
  • 4篇岩石圈结构
  • 4篇深部
  • 4篇深地震
  • 4篇剖面
  • 4篇南缘
  • 3篇地壳和上地幔
  • 3篇地壳上地幔
  • 3篇地壳上地幔结...

机构

  • 27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国土资源实物...

作者

  • 27篇叶卓
  • 21篇李秋生
  • 16篇高锐
  • 10篇张洪双
  • 7篇李文辉
  • 5篇王海燕
  • 5篇熊小松
  • 5篇龚辰
  • 4篇卢占武
  • 3篇李洪强
  • 2篇贺日政
  • 1篇沈旭章
  • 1篇田小波
  • 1篇刘旭宙
  • 1篇司少坤
  • 1篇张元生
  • 1篇秦满忠
  • 1篇管烨
  • 1篇贺传松
  • 1篇李英康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1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板块挤入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的地震学证据及其对高原扩展的启示
在国家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的支持下,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了一条NNE向的550km长宽频地震剖面,仪器持续记录时间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此条观测剖面横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大型走滑断裂带和...
叶卓高锐李秋生张洪双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
文献传递
近垂直深反射地震剖面大炮数据揭示秦岭-鄂尔多斯MOHO格架
为了获得秦岭造山带的深部精细深部构造影像和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在2013.4-9月开展了跨越秦岭的深地震反射收据采集工作,选用跨越秦岭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北线的大炮数据,根据近垂直反射原理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处理,获得深...
李洪强高锐王海燕李文辉卢占武候贺晟熊小松叶卓
关键词:岩石圈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探测剖面约束的动力学模型
<正>作为青藏高原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东北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找到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岩石圈变形证据的区域,并直接与正在进行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相联系,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岩石圈...
李秋生叶卓张洪双龚辰
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构造关系——宽频地震观测的揭露
<正>近几十年来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已揭示和提出了向北的印度岩石圈板块和向南的亚洲岩石圈板块在高原地块下的俯冲这一青藏高原形成和生长的岩石圈变形模型。但在高原东北部,这一模型缺少数据资料的约束,青藏高原块体岩石圈和华北克拉...
叶卓高锐李秋生张洪双沈旭章刘旭宙龚辰
文献传递
下扬子及其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20年
本文通过对两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记录的远震事件进行接收函数分析,得到了切过下扬子地区的高分辨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接收函数结果揭示了此区主要块体结构特征以及地表出露晚中生代岩浆岩以及相关矿床下方的深部结构响应:①中生代以来新生或活化的地质构造对下扬子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②在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出现低速震相,指示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深部存在低速物质,可能是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可能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岩被抬升剥露于地表的动力学作用有关;③在江南造山带东段怀玉山地区中下地壳观测到褶皱和逆冲叠瓦状复杂转换震相结构,与江南造山带西段雪峰山地区中下地壳结构相似,可能反映了隐伏的元古代江南造山带;④在德兴矿床和皖南白垩纪花岗岩群正下方观测到Moho和LAB界面的突变上隆现象,可能指示了晚中生代以来在华南东部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薄弱区域,软流圈的上涌造成了岩石圈地幔的局部破坏,壳幔结构的局部异常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地震学观测揭示了下扬子及其邻区下方一些重要的壳幔结构特征,反映了华南大陆东部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历的独特构造演化事件,为我们深入理解华南板块的形成和早期演化以及后期中生代以来华南东部强烈的岩浆和成矿作用的深部机制提供了关键的地球物理约束信息。
叶卓叶卓李秋生张洪双韩如冰吴庆宇
关键词:接收函数壳幔结构岩浆岩江南造山带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上地幔结构
<正>从2008-2011年,作者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
叶卓李秋生
文献传递
远震P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使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从张家口(怀来)—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的41个宽频地震台站、1年期间记录的连续三分量数据中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1844个.用H-κ扫描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VP/VS)进而计算出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沿测线Moho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km,仅各块体边界处出现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在缝合带南侧的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下方呈南倾趋势,在缝合带北侧的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下方呈北倾趋势.(2)华北克拉通北缘泊松比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次级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块体分界带附近往往存在泊松比值的升降扰动.(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存在构造作用的影响.(4)整条测线泊松比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对称轴的非线性分布.本文所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南北)双向俯冲,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
龚辰李秋生叶卓张洪双李文辉贺传松李英康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地壳上地幔结构泊松比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探测剖面约束的动力学模型
<正>作为青藏高原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东北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找到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岩石圈变形证据的区域,并直接与正在进行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相联系,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岩石圈...
李秋生叶卓张洪双龚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与东段岩石圈结构差异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其东段与西段的地貌以及新生代地表变形样式差异显著.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这一共同构造背景之下,引起祁连山东段和西段这些差异的深部原因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密集台站观测剖面,利用P波速度结构约束下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的联合反演方法给出祁连山东段的壳内及岩石圈地幔结构.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研究成果,对比祁连山东段和西段的岩石圈结构,探讨东、西段壳内变形方式的差异,从而揭示引起祁连山东西段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东西段岩石圈结构的差异主要有:1)壳内低速层差异.在20~40 km的深度处,祁连西段(测线BB′)中地壳存在壳内低速物质(3.2~3.4 km·s^(-1)),而祁连东段(测线AA′)的中地壳并不存在低速层;2)岩石圈地幔差异.祁连西段的岩石圈地幔低速异常表现为分块的特征,而祁连东段的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比较统一的高速体.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祁连西段壳内强度相对软弱,地壳的缩短变形程度更大,表现为高海拔的山脉以及更厚的地壳,而祁连东段壳内变形及缩短程度相对较弱,表现为地势相对较平坦的临夏盆地和陇中盆地以及较薄的地壳厚度.东、西段壳内强度以及变形方式的差异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相关.
李蕙琳黄兴富高锐高锐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结构联合反演
北克拉通北缘-中亚造山带LAB成像及其动力学含义
<正>中亚造山带是两大克拉通板块(西伯利亚克拉通与塔里木-中朝克拉通)汇聚、古亚洲洋消减形成的规模宏伟的古生代造山带,现今平坦的地表和Moho界面(龚辰等,2016)形态表明中亚造山带经历了碰撞后的伸展变形,其动力学过程...
张洪双李秋生龚辰叶卓王晓冉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