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佳
- 作品数:9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围栏种植红柳对川西北高寒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5年
- 为了揭示川西北高寒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积累和变化特征,以川西北围栏种植红柳生态修复年限分别为0、2、4、6和8年的沙化土地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室内分析化验,研究了川西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及磷、钾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化土地0~2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略有增加,但不同生态修复年限之间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而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特征。随着生态修复年限的增加沙化土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黏粒、粉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土壤砂粒含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生态修复8年后沙化土地粉粒、黏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66.67%、96.30%和109.82%、102.61%,而土壤砂粒含量减少了5.57%,不同生态修复年限沙化土地0~20 cm土层土壤砂粒、粉粒、黏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不及0~20 cm土层。沙化土地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全磷、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 胡玉福彭佳佳邓良基肖海华蒋双龙马可雅
-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土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磷土壤钾
- 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植被和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研究
- 目前,草地沙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沙化草地恢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素是反应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健康质量的重要因子。研究沙化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
- 彭佳佳
- 关键词: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素
- 高寒草地2种固沙灌木根际土壤碳氮特征被引量:5
- 2016年
- 为研究不同固沙植物对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人工种植的2种固沙灌木(红柳,沙棘)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及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SOC、MBC、TN、AN、MBN含量及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其中红柳根际土壤SOC、MBC、TN、AN、MBN含量分别增加了124.24%,6.20%,116.67%,111.60%,264.21%;沙棘根际土壤SOC、MBC、TN、AN、MBN含量比非根际土壤分别增加71.23%,33.01%,152.63%,172.79%,83.42%。红柳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含量比非根际土壤分别增加61.62%,97.73%,56.52%;沙棘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含量比非根际土壤分别增加150.23%,177.17%,80.00%。土壤碳氮养分和酶活性间关系紧密,其中土壤SOC,TN与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AN与纤维素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BC、MBN与纤维素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发现,川西北常见的2种固沙灌木中沙棘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具有较大的积累和转化作用,但沙棘对沙化土壤养分积累效果更显著。因此,在沙化草地修复过程中应以种植沙棘为主。
- 蒲琴胡玉福李亨伟蒋双龙彭佳佳舒向阳
- 关键词:高寒沙化草地固沙灌木根际土壤土壤碳氮微生物生物量
- 生态恢复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为了解生态恢复对沙化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选取了生态恢复分别为0,2,4,6,8a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各土层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不同生态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生态恢复8a后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6.14g/kg,55.43mg/kg,0.86g/kg,128.94mg/kg,均高于未生态恢复的沙化草地,且呈极显著差异(P<0.01);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征,但其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均不及0-20cm土层。沙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土壤0-20cm土层响应更为明显,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 彭佳佳胡玉福蒋双龙肖海华蒲琴
- 关键词:沙化草地生态恢复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 川西北草地沙化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为揭示川西北若尔盖草原在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变化特征,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化验,研究了川西北沙化过程中草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及磷、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沙化过程中0-100cm土层土壤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呈现出明显的粗化特征,土壤砂粒含量显著增加,粉粒、粘粒、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减少。其中,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极重度沙化草地土壤完全沙化,沙粒含量高达95.83%,相对未沙化草地增加了28.1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非常缺乏,分别仅为3.64mg·kg-1、24.66mg·kg-1,相对于未沙化草地分别降低了52.79%和74.29%。说明在沙化草地治理过程中,需及时补充适量的磷钾矿质养分。不同草地退化阶段研究表明,未沙化草地至中度沙化草地演变过程中,沙粒含量显著升高,粉粒、粘粒、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极显著降低,说明沙化草地的治理应将轻中度沙化阶段作为关键时期。
- 舒向阳胡玉福蒋双龙蒲琴袁铖铭彭佳佳
-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颗粒土壤磷
-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川中丘陵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的特征,其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枇杷园和葡萄园土壤TOC、DOC、ROC、MBC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又显著高于旱地;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DOC/TOC值和ROC/TOC值呈现出旱地>葡萄园>枇杷园>水田的特征,其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MBC/TOC值表现为葡萄园>枇杷园>旱地>水田的特征,其中0-20cm土层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ROC/TOC值和MBC/TOC值呈现出逐渐降低的特征,DOC/TOC值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特征。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ROC、MBC和TOC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胡玉福彭佳佳蒋双龙马可雅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川中丘陵区
- 外源镧对茶园紫色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外源稀土元素La对茶园紫色土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300 mg·kg-1)La3+对茶园紫色土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高浓度(≥800 mg·kg-1)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最优促进浓度分别为100,300和300 mg·kg-1,抑制浓度分别为800,800和600 mg·kg-1。随培养时间延长,La3+对茶园紫色土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刺激作用有减缓趋势。各浓度La3+处理对茶园紫色土脱氢酶均呈显著抑制作用(p<0.05),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步增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抑制作用有减缓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分别与蔗糖酶和纤维素酶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与纤维素酶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相关性不显著。脱氢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稀土元素污染茶园紫色土土壤环境的敏感指标。
- 胡玉福舒向阳马可雅蒋双龙彭佳佳袁铖铭蒲琴
- 关键词:镧茶园紫色土酶活性
- 生态修复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5年
- 为了了解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变化特征,选取了未修复沙化草地和围栏种植红柳生态修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8年的沙化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生态修复年限沙化草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和高度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特征,其中,0-20cm土层增加幅度较大,生态修复8年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未修复沙化草地增加95.60%、100.00%和50.73%,均极显著高于未修复沙化草地;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幅度及显著性明显低于0-20cm土层。
- 彭佳佳胡玉福肖海华蒋双龙
- 关键词:生态修复沙化草地有机质氮素川西北
- 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4年
- 根据94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分析化验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川中典型紫色丘陵区清流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4.60∽59.59kg/m2之间,平均值为20.58kg/m2,变异系数为52.32%,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分布呈团状或条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28.70kg/m2)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的大清河下游,并以此为中心,向北、西和南3个方向呈辐射状逐步降低;低值区(〈17.20kg/m2)主要分布在南部、西部和北部;研究区中部土壤有机碳密度多介于17.20∽25.80g/m2。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母质、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排灌方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土壤母质、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灌溉方式和土壤质地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 胡玉福邓良基王玉婷马可雅彭佳佳齐鹏程
- 关键词: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