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向阳

作品数:17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土壤
  • 9篇草地
  • 8篇沙化
  • 8篇川西北
  • 6篇沙化草地
  • 5篇有机碳
  • 5篇酶活性
  • 4篇氮素
  • 4篇植被
  • 4篇土壤氮
  • 4篇土壤氮素
  • 4篇微生物
  • 4篇高寒草地
  • 3篇高寒沙化草地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17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7篇舒向阳
  • 15篇胡玉福
  • 8篇蒲琴
  • 5篇何剑锋
  • 4篇杨泽鹏
  • 3篇彭佳佳
  • 3篇庞宇
  • 2篇肖海华
  • 2篇余倩
  • 2篇江帆
  • 2篇费凯
  • 2篇王倩
  • 1篇邓良基
  • 1篇黄成毅
  • 1篇王静雯
  • 1篇李亨伟
  • 1篇李一丁
  • 1篇齐鹏程
  • 1篇阳帆
  • 1篇李正青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草业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Bremner法),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程度沙化草地(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极重度沙化)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有机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明显,土壤酸解全氮(TAHN)、非酸解氮(NAHN)、酸解氨态氮(AN)、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未知态氮(HUN)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0.58%、69.28%、91.44%、91.01%、87.77%、88.99%;与未沙化草地相比,极重度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含量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呈现出AAN>AN>HUN>ASN>NAHN特征,表明AN、AAN较ASN、HUN、NAHN对生态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不同沙化阶段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呈现出沙化前期降幅相对较大,沙化后期降幅相对较小的变化特征,表明草地沙化前期土壤有机氮素流失更为严重。因此,及时对沙化草地的治理,对于防治沙化草地氮素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余倩胡玉福蒋双龙舒向阳廖前超蒲琴
关键词: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有机氮组分
啶酰菌胺对酸性紫色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啶酰菌胺对酸性紫色土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处理下在培养第7 d对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10 mg·kg^(-1)处理下,酶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50 mg·kg^(-1)浓度处理下,除脱氢酶外,其余酶活性在培养期内能恢复正常水平;100mg·kg^(-1)浓度处理下,亚硝酸还原酶表现出"抑制-恢复-激活",脲酶、硝酸还原酶及脱氢酶活性在培养期内均表现出抑制;200 mg·kg^(-1)浓度处理下,四种酶在培养期内均受到显著抑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还原酶、脱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与脱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
江帆胡玉福李亨伟舒向阳庞宇蒋双龙王静雯
关键词:啶酰菌胺酸性紫色土酶活性
若尔盖高寒草地沙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若尔盖高寒草地沙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野外土壤采集,并结合室内化验分析,研究了若尔盖高寒草原不同沙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化对高寒草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影响,随沙化程度加剧,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现显著下降的特征,极重度沙化阶段较潜在沙化阶段分别减少了74.76%,80.24%,76.02%和83.24%;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损失较土壤总有机碳明显,其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变化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最为显著;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费凯胡玉福舒向阳肖海华杨泽鹏何剑锋
关键词:沙化活性有机碳
植被恢复模式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高寒沙化草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为研究区,以未恢复沙化草地为对照(CK),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恢复模式(WLCD)、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撒播草种(RGCD)和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混播燕麦草种(YMCD)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沙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其中YMCD变化最显著。与CK相比,YMCD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增加了217.52%,725.26%,130.88%,387.78%,300.33%,192.32%;(2)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量碳氮、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减小(P<0.05),尤其是0—20cm土层;(3)微生物量碳氮与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多酚氧化酶与蔗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与脲酶、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研究表明土壤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与硝酸还原酶可敏感地反映植被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植被恢复措施可改善表层与深层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蒲琴胡玉福何剑锋齐鹏程舒向阳杨泽鹏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
高寒沙地高山柳灌丛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储量特征
造林作为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对生态系统恢复和减缓气候变化有着重要贡献。在造林过程中,单个灌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长期交互会是使土壤特性在多空间尺度形成异质性,即所谓“肥岛”效应。而灌丛“肥岛”效应会改变土壤结构、...
舒向阳
关键词:生态系统碳元素氮元素磷元素化学计量学
文献传递
外源镧对茶园紫色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外源稀土元素La对茶园紫色土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300 mg·kg-1)La3+对茶园紫色土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高浓度(≥800 mg·kg-1)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最优促进浓度分别为100,300和300 mg·kg-1,抑制浓度分别为800,800和600 mg·kg-1。随培养时间延长,La3+对茶园紫色土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刺激作用有减缓趋势。各浓度La3+处理对茶园紫色土脱氢酶均呈显著抑制作用(p<0.05),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步增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抑制作用有减缓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分别与蔗糖酶和纤维素酶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酶与纤维素酶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相关性不显著。脱氢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稀土元素污染茶园紫色土土壤环境的敏感指标。
胡玉福舒向阳马可雅蒋双龙彭佳佳袁铖铭蒲琴
关键词:茶园紫色土酶活性
不同生态治理措施下高寒沙化草地土壤氮素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草地沙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川西北高寒半湿润地区沙化草地土壤氮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围栏禁牧布设沙障燕麦和草种混播(YMCD)、围栏禁牧布设沙障播撒草种(RGCD)和围栏禁牧布设沙障自然恢复(WLCD)3种沙化草地治理措施为对象,以未修复沙化草地(CK)为对照,研究了沙化草地生态修复过程中0~60cm土层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3年后,YMCD、RGCD、WLCD 3种治理措施均显著促进地表植被的恢复、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和氮素的积累。其中,YMCD治理措施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RGCD,WLCD效果相对较小。土壤氮素增加幅度呈现出微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碱解氮(AN)>全氮(TN)特征。与未修复沙化草地相比,YMCD沙地草地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至74.1%,土壤容重从1.45g/cm^3下降至1.39g/cm^3,夏季地表午温从41.5℃下降至23.0℃;TN、AN、NH4+-N、NO_3^--N和MBN含量分别增加了255.8%,270.2%,299.5%,357.8%和745.9%。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容重对沙化土壤氮素含量有显著影响。
蒲琴胡玉福蒋双龙何剑锋舒向阳杨泽鹏
关键词:植被恢复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氮素
金针菇菌渣对川西北高寒沙地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为探究施用金针菇菌渣对川西北高寒沙化土地植被、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样品采集与化验,研究了不同菌渣量处理下川西北高寒沙地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5kg/m2菌渣混施(F4)、10kg/m2菌渣混施(F3)、5kg/m2菌渣混施(F1)处理下地表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CK),土壤容重显著低于CK。F4处理下,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有机碳、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72.20%,144.51%,228.85%,616.46%,93.25%,135.90%,129.22%,154.41%,99.88%,115.03%;土壤容重降低了39.04%。说明菌渣与土壤混施对于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具有显著效果,且随着菌渣施用量的增加作用效果增强。F2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CK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低于F1、F3、F4处理,表明菌渣地表覆盖方式施用效果不及混合施入土壤方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地下生物量、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两两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
冯慧翎胡玉福舒向阳庞宇费凯何剑锋蒋双龙
关键词:菌渣沙化土壤有机碳酶活性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解垦殖对川西北高寒天然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高寒草地垦殖年限为3a和10a的蔬菜地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天然草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垦殖年限下0—6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垦殖导致天然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显著下降,且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进一步降低。垦殖10a后,0—60cm土层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分别增加了21.1%和8.0%(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粘粒含量分别下降了38.4%,44.1%,39%,46.7%和19.2%(p<0.05)。表层(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养分含量的降低最明显,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于减弱。0—20cm土层土壤大部分碳、氮养分的损失发生在垦殖前3a,而在底层(20—40cm和40—60cm)土壤垦殖前3a土壤碳、氮的变化未达差异水平,土壤碳、氮养分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垦殖3~10a。
杨泽鹏胡玉福何剑锋舒向阳姜正博李正青阳帆
关键词:垦殖川西北高寒草地
川西北沙化草地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特征被引量:25
2016年
为探究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地表植被、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表植被状况及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沙化严重程度增加,植被群落盖度、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急剧下降。与未沙化草地相比,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2.95%,40.60%,76.53%和91.78%,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1.44%,44.00%,83.41%和94.65%。2)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组分均随着沙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且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显著。不同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也存在差异,但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变化。土壤沙化加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降低,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舒向阳胡玉福蒋双龙马畅李一丁蒲琴王倩
关键词:草地沙化植被群落有机碳微生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