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静

作品数:67 被引量:138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核科学技术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4篇传热
  • 16篇超临界
  • 14篇传热特性
  • 11篇锅炉
  • 9篇冷却塔
  • 8篇堆芯
  • 8篇水冷壁
  • 7篇定位格架
  • 7篇数值模拟
  • 7篇螺纹管
  • 7篇内螺纹管
  • 7篇超临界水
  • 7篇值模拟
  • 6篇喷嘴
  • 6篇流动传热
  • 6篇降膜
  • 5篇旋流
  • 5篇余热
  • 5篇制冷
  • 5篇质量流速

机构

  • 45篇大连理工大学
  • 22篇华北水利水电...
  • 21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大连斯频德环...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中国船舶重工...
  • 2篇西安热工研究...
  • 1篇广西电力工业...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67篇朱晓静
  • 28篇王为术
  • 14篇毕勤成
  • 14篇徐维晖
  • 11篇沈胜强
  • 9篇邱庆刚
  • 7篇陈听宽
  • 6篇杜鑫
  • 5篇罗毓珊
  • 5篇杨冬
  • 5篇郭会军
  • 5篇张鸣
  • 4篇顾红芳
  • 3篇尹飞
  • 3篇徐士鸣
  • 3篇李会雄
  • 3篇王建国
  • 3篇吴曦
  • 3篇雷佳
  • 3篇吴刚

传媒

  • 10篇核动力工程
  • 5篇热科学与技术
  • 4篇动力工程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化工机械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流体机械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热力发电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核科学与工程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能源研究与管...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5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临界压力区倾斜上升光管壁温分布与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在超临界压力下,对倾角α=20°的φ25×2.5(mm)不锈钢倾斜上升光管内水的传热特性及管壁温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p=23~28 MPa,质量流速G=600~1200 kg/(m2s),平均内壁热流密度q=300~600 kW/m2.试验结果表明:倾斜管壁温及传热系数沿周向分布不均匀;不均匀分布特性在不同焓值区不同;在略低于拟临界焓值区,管壁面换热系数有一个峰值;提高质量流速可减小不均匀性,压力对拟临界焓值区的传热特性和不均匀性影响较明显;内壁平均热流密度对不均匀性和传热的影响大,在较低热流密度时,上母线温度最高,下母线的温度最低,而在高热流密度时,侧面的温度最高.并研究了因为浮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对不均匀性的影响.
王为术陈听宽罗毓珊李会雄顾红芳尹飞朱晓静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超临界壁温分布
竖壁降膜波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建立了竖直壁面降膜流动的二维几何模型,运用VOF方法对雷诺数200~1 000的降膜的波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液膜的波动特征、液膜流动方向的速度变化以及液体雷诺数对液膜波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根据液膜的形态可以将流动区域分为入口区、发展区和稳定区三部分。入口区的液膜相对比较平滑,发展区的液膜表现为频率较高的小幅波动,稳定区的液膜波动幅度增加而频率减小;入口区的最大流速大于初始流速,发展区的最大流速在初始流速上下波动,而稳定区流速小于初始流速;随着液体雷诺数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加而波幅降低。
邱庆刚任倩倩龙黄祥朱晓静沈胜强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降膜流动液膜厚度
结构参数对离心喷嘴出口液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应用基于VOF的界面跟踪方法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分析了喷嘴出口结构参数对出口液膜厚度的影响规律,并将数值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喷嘴出口处液膜以环状形式分布,中间有一空心气锥,空心气锥半径越大,液膜越薄,并且随着流量的增大,液膜的破碎长度减小;喷嘴出口扩散角越大,喷嘴出口处液膜越薄,液膜破碎长度越短;喷嘴出口直径越大,液膜破碎长度越长,但液膜厚度不稳定;喷嘴出口直管段越长,液膜破碎长度越短,但对液膜在喷嘴出口后期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
邱庆刚贾丹丹朱晓静尹晓奇沈胜强
关键词:离心式喷嘴VOF结构参数液膜厚度数值模拟
低质量流速下四头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在压力为11.3~21.5MPa、质量流速为250~1 200kg/(m2.s)和工质干度为0~1的工况范围内,对结构为28.6mm×5.8mm的四头内螺纹管中汽水两相流体在水平绝热条件下的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螺纹管内两相流体摩擦压降大于同等条件下光管;两相摩擦倍率随工质干度的增大,在高干度时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减小;质量流速对两相摩擦倍率的影响较小;随着压力的增加,两相流摩擦压降倍率210减小,且工质干度越高,则两相摩擦倍率在不同压力之间的差值越大。最后,在实验条件下推出了两相摩擦倍率的经验关联式。
吴友佩李强朱晓静王建国毕勤成
关键词:水平管两相流
倾斜内螺纹管中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汽-液传热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在p=9~28MPa,G=600~1200kg/(m2ˇs),q=200~6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水平倾角α=19.5°)中亚临界以及超临界汽-液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有效地抑制了膜态沸腾的发生,但近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减弱;超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的传热良好;工程设计时要保证足够的管内最小质量流速;文中还给出了临界质量流速的试验关联式。
尹飞李会雄陈听宽罗毓珊王为术朱晓静
关键词:内螺纹管亚临界压力超临界压力
一种可视化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传热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二氧化碳应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视化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传热实验装置,包括加热圆管、方腔流道以及盲板法兰。可视化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传热实验装置可以实现安全稳定的高压密封超临界二氧化碳加热实验,同时,可视窗的...
朱晓静杜鑫吕志昊
文献传递
超临界水冷堆类三角形子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类三角形子通道超临界水的传热试验,建立了超临界水冷堆三角形子通道物理模型。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SSG,在压力为23~28 MPa、质量流速为700~1 300kg/(m^2·s)、热流密度为200~1 000kW/m^2参数范围内,对棒径8mm、栅距比为1.4的子通道内超临界水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系统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焓区的二次流特性。结果表明:采用SSG模型对超临界水冷堆三角形子通道内流动传热的CFD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较吻合。质量流速越高,传热能力越强;子通道换热系数峰值随压力的提高而减小;热负荷越高,内壁温度越高;在大比热容区换热系数峰值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传热存在恶化趋势。超临界区子通道内在与主流垂直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二次流,存在6个对称的漩涡,二次流速最大值出现在子通道窄缝区间隙。通道内不同焓区二次流结构相似,但二次流强度随焓的提高而增大。
王为术张斌雷佳朱晓静陈刚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传热特性二次流数值模拟
水平管降膜蒸发器中液膜厚度周向分布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采用VOF模型对水平管表面液膜厚度分布进行数值研究,并将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二者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液膜沿水平管周向的流动可分为瞬态过程及之后的稳态过程,瞬态过程包括液体自由下降、冲击管壁、液膜发展、充分发展以及脱离管壁5个阶段。稳态过程中,液膜厚度沿圆管周向分布为先减小,再增大。水平管上、下半部液膜厚度分布不对称,顶部和底部存在两个切向速度滞点,下部滞点处可能会出现无液区。随着液膜雷诺数的增大,液膜厚增大,下部无液区范围也增大。较大的管径会导致液膜在同一角位置处流速增加,液膜厚度减小。
朱晓静邱庆刚权生林沈胜强
关键词:计算流体动力学水平管降膜流动
用于固定反应堆外侧保温层的带有阻流片结构的槽钢支架
本发明属于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反应堆外侧保温层的带有阻流片结构的槽钢支架。所述的槽钢支架遍布于堆坑外侧,一端与堆坑水泥壁面固定,另一端插入保温层上的孔中,用于支撑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上的孔的孔径大于槽钢支架...
朱晓静杜鑫杨竹强沈胜强
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的填料结构
本发明属于冷却塔填料与冷却水塔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填料结构。改进的填料结构是带有二次槽道的填料结构,增加了冷却水与空气在填料中充分接触的程度。通过改变填料的结构,优化填料方案,使得在相对较少的进风量的条件下,达到同...
高敬璞朱晓静陈刚任超张庆伦王震郝欣晴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