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 作品数:23 被引量:5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骨水泥渗漏部位的研究
- 目的:探索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骨水泥渗漏的部位.方法:收集2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31个椎体,男113例,女87例;年龄54~89岁,...
- 朱磊吴小涛蒋赞利
- 内镜下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过程和疗效差异。方法:2年时间内纳入我院99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自愿选择分为经椎板间隙组(IL-PELD组)和经椎间孔组(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6例,TF-PELD组53例。两组分别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长和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腰、腿痛VAS及JOA评分,计算优良率,行相关检验评价差异。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IL-PELD组的手术时长和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TF-PELD组,术后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及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改善,IL-PELD组对腰痛的改善优于TF-PELD组。结论:内镜下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症状,优良率高。
- 周杰吴小涛蒋赞利朱磊
- 关键词:经椎板间隙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 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及方向与青年人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研究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T)与青年人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SLDH)及关节突关节方向与青年人髓核脱出方向的关系。方法:选择401例PSLDH患者(PSLDH组)及267例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在CT上测量PSLDH组脱垂节段(L4/5或L5/S1)的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度(FJA)和对照组L4/5、L5/S1两个节段的双侧FJA。定义FT为双侧FJA差值>10°。同时观察髓核脱垂的方向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结果:PSLDH组与对照组在L4/5、L5/S1节段出现FT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SLDH组脱垂的节段中,脱垂一侧关节突关节方向形态为冠状位方向的例数与矢状位方向的例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60)。结论:FT与青年人PSLDH在L4/5及L5/S1节段均存在相关性;关节突关节方向与青年人髓核脱垂方向无相关性。
- 王德辉朱磊朱磊蒋赞利蒋赞利
- 关键词:青年
- TESSYS技术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
- 朱磊蒋赞利吴小涛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
- 三维共培养对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建立椎间盘髓核细胞(NP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三维共培养系统。方法分别培养乳兔NPCs和BMSCs至原代融合和第3代,将两种细胞按2∶1(BMSCs∶NPCs)比例混匀,以6×106/ml的终浓度分别接种于培养板作为平面共培养组(A组)和PLGA支架(直径10mm,厚3mm)作为三维共培养组(B组);每组各接种6例标本,每例接种细胞悬液100μl,体外培养2周,利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细胞与材料支架黏附良好。经过2周的培养,A组和B组细胞均能够增殖;与A组相比,B组细胞增殖率增高(P<0.01)。结论共培养的NPCs和BMSCs均能够与PLGA支架很好地黏附并增殖;PLGA支架三维共培养NPCs和BMSCs较平面共培养更能促进细胞增殖。
- 朱磊吴小涛王运涛
- 关键词:髓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
-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5年3月,对20例20髋成人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16例;...
- 王锋时睿王琨谢志阳毛路鲍军平朱磊吴小涛
-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截骨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 椎间盘镜术后患者影像改变的纵向队列研究
- 王琨洪鑫庄苏阳王运涛张绍东高增鑫蒋赞利谢鑫荟鲍军平朱磊王锋张培吴小涛
- 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评价内镜下经椎板间隙与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差异。方法: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文献的研究特征、手术病人基本特征、围术期特征及预后特征,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合并效应量以评价二者的差异。结果:两种路径对腰痛的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肢痛的缓解方面,经椎板间隙入路明显优于经椎间孔入路。结论:经椎板间隙入路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常规入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透视次数,并且不影响疗效与功能恢复。
- 周杰吴小涛蒋赞利朱磊
- 关键词: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META分析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骨水泥渗漏部位的研究
- 目的:探索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骨水泥渗漏的部位.方法:收集2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31个椎体,男113例,女87例;年龄54~89岁,...
- 朱磊昊小涛蒋赞利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信号轴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退变椎间盘中迁移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椎间盘中的迁移,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 (SDF-1/CXCR4)信号轴对BMSCs迁移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兔BMSCs和髓核细胞(NPCs)并鉴定.Transwell迁移实验,A组:未处理的BMSCs;B组:过表达CXCR4的BMSCs,C组:CXCR4特异性阻断剂普乐沙福(AMD3100,5 mg/L)处理30 min后的BMSCs;其中A、B、C3组将BMSCs与下室NPCs共培养,D组BMSCs单独培养.髓核抽吸法造模,2周后移植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s,移植后12周取椎间盘组织,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用免疫荧光法标记SDF-1和GFP,乙组标记CXCR4和GFP.分别计算髓核(NP)、交界区和纤维环(AF)中SDF-1阳性细胞占椎间盘细胞的比例以及观察GFP与CXCR4共表达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 P3代BMSCs表面分子CD29、CD90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96.8±2.2)%、(96.1±1.9)%和(1.5±0.6)%,并具有三系分化能力.P1代NPCs表达Ⅱ型胶原(COL2)和聚集蛋白聚糖(ACAN).迁移实验中A、B、C、D4组膜下细胞数分别为(70.30±3.25)、(86.70±1.71)、(51.30±1.63)、(29.70±2.08)个.迁移能力依次为:B>A>C>D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SCs主要分布在NP中央区,由中央区到交界区,BMSCs数量逐渐减少,NP中央区和交界区BMSCs的CXCR4表达率分别为(41.19±7.20)%和(27.68 ±4.30)%.NP、交界区和AF中椎间盘细胞SDF-1表达率分别为(84.02±3.20)%、(71.48±5.90)%和(49.31±4.60)%.结论 BMSCs移植到椎间盘后从移植部位向退变NPCs迁移.SDF-1/CXCR4信号轴是促使BMSCs向退变NPCs迁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 蔡峰韦继南谢鑫荟王锋朱磊王小虎时睿王琨吴小涛
-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椎间盘退变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