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远峰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毒
  • 2篇流感
  • 2篇流感病毒
  • 1篇血常规
  • 1篇血常规标本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分型
  • 1篇异硫氰酸胍
  • 1篇噪声
  • 1篇射线
  • 1篇生物安全防护
  • 1篇试剂
  • 1篇稳定性
  • 1篇流行性
  • 1篇流行性脑脊髓...
  • 1篇麻疹
  • 1篇麻疹暴发
  • 1篇麻疹病
  • 1篇麻疹病毒
  • 1篇灭活效果

机构

  • 6篇中山市疾病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朱远峰
  • 4篇吴衍恒
  • 2篇刘洪波
  • 2篇欧慧
  • 2篇罗小铭
  • 2篇高赛珍
  • 1篇谢颖
  • 1篇王翠玲
  • 1篇吴宝燕
  • 1篇周日东
  • 1篇李兆琦
  • 1篇梁洪

传媒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首都食品与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讨论并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本中心88例血常规检查受检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血液标本采取抗凝处理后,分别检测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的血常规变化值。对比其指标在不同静置时间内的数值,并对WBC分类指标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的比值进行对比。结果在静置30分钟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指标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PLT)的指标随静置时间越来越高(P<0.05),但在1小时、2小时数值无较大差异(P>0.05);在WBC分类指标数值比较中,中性粒细胞(NEU)在30分钟时,数值达到最大值,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淋巴细胞(LYM)在不同静置时间时无较大变化(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时,静置的时间对标本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需加以重视,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朱远峰郭庆林邝珠芳
关键词:血常规标本
中山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6年
目的 对中山市2004-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对辖区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进行调查,并采集脑脊液用乳胶凝集法进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用Excel录入每例个案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市报告8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发病例,其中1例为输入性病例,余均为本地感染病例,散发于该市4个镇区,除1例为本市籍的患者外,余均为外来流动人员;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为阳性,血清分型以A群为主,同时发现A+B群、B群和C群。结论 应加强冬春季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的教育,加强菌群监测及疫情预测预报,切实做好流脑多糖体菌苗的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定期在外来人员和易感者中开展流脑疫苗的接种。
高赛珍罗小铭吴宝燕吴衍恒李兆琦朱远峰欧慧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清分型
放射线和噪声对接触人员血常规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析放射线和噪声对接触人员血常规的影响。方法34例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一组,34例接触噪声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二组,20例未接触放射线和噪声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工作人员均接受血常规检查。观察比较研究一组、研究二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一组工作人员大血小板比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水平分别为(30.80±7.17)%、(147.25±14.10)g/L、(249.28±53.21)×109/L、(2.44±0.65)×109/L、(36.85±7.93)%、(55.26±8.46)%、(0.46±0.05)、(31.51±2.38)pg、(341.93±11.58)g/L、(41.28±2.76)fL、(13.95±2.03)fL、(10.70±0.90)fL,均高于对照组的(25.89±7.26)%、(138.53±14.49)g/L、(216.24±51.54)×109/L、(2.06±0.57)×109/L、(32.21±7.21)%、(60.14±8.32)%、(0.43±0.05)、(29.82±2.81)pg、(334.61±11.13)g/L、(37.85±8.31)fL、(12.35±1.99)fL、(9.21±1.52)fL,平均红细胞体积(84.59±6.12)fL低于对照组的(88.71±6.90)f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组血红蛋白浓度、血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别为(147.57±14.84)g/L、(0.46±0.05)、(10.34±1.03)fL,均高于对照组的(138.53±14.49)g/L、(0.43±0.05)、(9.21±1.52)f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工作人员接触放射线和噪声均对血常规有一定影响,临床中需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接触人员健康水平提升。
朱远峰刘富彪
关键词:放射线噪声血常规
一起家庭聚集性麻疹暴发的病原基因型鉴定与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2014年4月中山市一起麻疹家庭聚集性暴发的病原,进行基因型别鉴定与分子特征分析,了解中山市流行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集了3份病人的急性期咽拭子,通过RT-PCR和基因测序技术获取麻疹核蛋白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分析基因型别及分子特征,并与WHO建议的参考株及沪191疫苗株进行比对,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麻疹核蛋白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 3份病例样本的核蛋白碳末端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100%,均为H1型。样本序列与沪疫苗株19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氨基酸同源性为88%;与WHO参考株(Hunan,CH/93/7-AF045212)同源性为97%,氨基酸同源性为95%,且产生6个氨基酸替换,其中第84个位点由丙氨酸替代为丝氨酸,蛋白质极性发生改变。结论引起此次家庭聚集性暴发的麻疹病毒为同一来源,基因型别为H1型;病毒出现了新的氨基酸位点突变,需进一步监测与跟踪。
高赛珍谢颖欧慧吴衍恒王翠玲朱远峰罗小铭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测序N基因分子特征
病毒RNA提取试剂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灭活效果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测试病毒RNA提取试剂(硅胶柱法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灭活甲型流感病毒的能力,以评估在低防护区操作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提取过程的可能性。方法根据试剂盒操作指导分别用两种提取试剂的裂解液Buffer AVL(德国QIAGEN)和MGTC溶液(广州华银)处理一甲型流感2009年大流行株(105.67TCID50/ml);系列对数稀释病毒处理液后接种于MDCK细胞单层进行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每日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出现75%以上病变后收获培养物进行血凝实验测定。同时设置试剂对照以了解试剂的细胞毒性,病毒对照以确定病毒的感染能力。结果未稀释和10倍稀释的两种裂解液都可引起MDCK大范围死亡,两病毒对照感染细胞的终点稀释度都为104,而所有102稀释度以上的病毒处理液培养孔细胞生长良好,血凝实验阴性。结论两种病毒RNA提取试剂可以完全灭活高滴度的甲型流感病毒,标本裂解处理后可在低防护区域操作。
刘洪波吴衍恒朱远峰梁洪周日东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病毒灭活生物安全防护异硫氰酸胍
流感病毒RNA在RNA抽提试剂裂解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RNA抽提试剂的裂解缓冲液(lysis buffer,LB)对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Flu-V)RNA的稳定作用。方法将流感病毒临床分离株A/Zhongshan/085/2009(H1N1)进行10-2稀释,加入RNA抽提试剂的LB后,分别置4和-20℃保存7、15、30和45 d,以未经LB处理的Flu-V稀释物作为对照。提取各样品核酸后,分别采用实时RT-PCR(靶序列长105 bp)和普通RT-PCR(扩增子长527 bp)进行检测。结果经LB处理的样品,在4和-20℃保存45 d,均能检测到特异性扩增信号;在4℃保存30 d,-20℃保存45 d,均可用于较长核酸片段的扩增分析。而未经LB处理的样品,在-20℃也可稳定45 d,用于该两种RT-PCR的检测,但在4℃仅7 d时能检测到527 bp的靶序列,30 d时,两种RT-PCR方法均未检测到靶序列。结论 LB可延缓流感病毒RNA的降解,具有用作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样品稳定剂的潜能。
朱远峰刘洪波吴衍恒
关键词:流感病毒核糖核酸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