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底栖动物
  • 3篇群落
  • 3篇小型底栖动物
  • 3篇丰度
  • 2篇生物量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沙滩
  • 1篇缺氧
  • 1篇群落特征
  • 1篇自由生活海洋...
  • 1篇孔径
  • 1篇海洋线虫

机构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华尔
  • 4篇李佳
  • 2篇张志南
  • 1篇董洁
  • 1篇徐风风
  • 1篇慕芳红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厦门大德记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0年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福建厦门大德记海滨浴场沙滩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桡足类是最优势的类群,其次是线虫和缓步类,三者共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1%。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60.2±424.000)ind/cm^2和(1908.2±1343.8)μg·dwt·10 cm^-2。大德记沙滩沉积环境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但季节变化分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但在潮区间和断面间差异不显著。间隙水温度、盐度、溶氧、叶绿素ɑ质量比和脱镁叶绿酸质量比等理化环境因子的季节波动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在季节、潮区和断面间差异均显著。间隙水温度、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三个环境因子的组合能最好的解释该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沙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慕芳红张婷李佳华尔
关键词: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
青岛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季节动态被引量:21
2012年
以青岛太平湾第二海水浴场(简称"二浴")和石老人海水浴场(简称"石浴")沙滩为研究对象,2008年1、4、7、10月采集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开展砂质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岛两个砂质沙滩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可分为冬春组(1和4月)和夏秋组(7和10月).二浴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167.3±768.3)ind·10cm-2,线虫是主要类群,占总丰度的91%.不同潮带的类群组成和丰度分布不均匀,其丰度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且类群组成与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丰度冬春高、夏秋低,总趋势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二浴高、中潮带的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小型底栖动物随温度升高向深层移动,冬季集中在表层,夏季向深处迁移.石浴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130.2±1419.1)ind·10cm-2,线虫占总丰度的85%,与二浴中潮带沉积环境相似,所支持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数量基本一致,属于相近沙滩.但石浴中潮带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随温度的降低呈向下迁移的趋势.ANOVA和BIOENV分析表明,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是产生小型底栖动物潮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物间隙水温度、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是产生丰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垂直迁移则受沉积物Chla含量的影响.此外,沙滩人类活动是另一个影响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因素.
李佳华尔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华尔李佳董洁徐风风张志南
关键词:缺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与网筛孔径相关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砂质潮间带为例
2021年
于2010年7、10月和2011年1、4月,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和仰口海水浴场采集小型底栖动物样品,使用500、250、125、63、31μm等五个孔径的套筛对小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选,探讨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动态,以及影响其特征和动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两处砂质潮间带共鉴定11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分别占总丰度的86.34%和11.58%。第二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069.2±429.4)个/10 cm2,仰口海水浴场为(1324.8±179.1)个/10 cm2,年平均丰度及类群组成在两处沙滩间存在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值粒径及有机质含量、脱镁叶绿酸质量比是引起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差异的重要因素。按大小,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以63和125μm级为主,占总丰度的70.1%,其中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最高(42.0%)。同时,两处沙滩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二海水浴场63μm级海洋线虫丰度最高,仰口海水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最高。线虫丰度的分级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颗粒构成。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可划分3组:500μm组、125和250μm组、63和31μm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仰口海水浴场类群组成的组间差异较第二海水浴场更为明显。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1、4和7月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但是,10月,第二海水浴场125μm级桡足类丰度和仰口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增加,导致125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大个体线虫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对脱镁叶绿酸质量比代表的食物资源增加的反馈。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能否有效指示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张德梅李佳华尔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