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宝玲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4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2004年
- 目的 克隆和鉴定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 (SjT PI)编码基因 ,为寻找血吸虫病的候选疫苗联合应用打基础。方法 设计合成引物 ,抽提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 ,用RT PCR法从中扩增出SjTPI基因编码序列 ,将其克隆入pGEM T载体 ,用双酶切、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进行鉴定。结果 RT PCR法从成虫总RNA中扩增出大小为 75 9bpSjTPI基因编码序列 ,重组质粒 pGEM SjT PI经双酶切、PCR扩增 ,均可获得一条与RT 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具有一个长度为 75 9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与日本血吸虫 (菲律宾株 )和曼氏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核苷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分别为 99%和88% )。结论 该实验成功地克隆了SjTPI编码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 汪学龙沈继龙姚涌江宝玲蒋作君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编码基因克隆基因序列
- 安徽首次发现牛带绦虫病1例
- 1994年
-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又称肥胖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国内、外历史悠久。我国散发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台湾等少数民族地区。安徽从未发现过,我们发现1例,特予报道。患者刘××,男,20岁,汉族,中国科技大学学生。1989年因肛门痒、腹痛,慢性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蛔虫丹、肠虫清,
- 夏立照李家泉陈树仁江宝玲
- 关键词:牛带绦虫病历史悠久慢性腹泻肠虫清大学学生
- 红细胞为标志物的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初步研究
- 1997年
- 采用我室建立的将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标记在健康人“O”型血红细胞上,以国产混合纤维素膜为载体的斑点免疫结合试验(RBC-DIB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初步结果表明该法诊断急、慢性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达到92.6%和83.1%;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7.2%、75.8%。与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
- 汪学龙蒋作君江宝玲郑南才
- 关键词:血吸虫病红细胞标志物
- 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不同剂量对免疫保护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14-3-3(rSj14-3-3)的免疫保护性,以探讨最佳的免疫剂量。方法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Sj14-3-3基因,并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进行诱导表达;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洗脱和透析的方法制备纯化的rSj14-3-3蛋白,分5组(第1、2、3组为rSj14-3-3蛋白50μg、100μg和300μg实验组,第4、5组分别为福氏佐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BALB/c小鼠并进行攻击感染实验。在尾蚴攻击感染6周后,剖杀小鼠计算各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并在试验过程中留取不同时期小鼠血清,检测抗Sj14-3-3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成功表达出rSj14- 3-3蛋白,纯化蛋白免疫小鼠行攻击感染后各实验组的减虫率为第1组28.20%、第2组43.10%、第3组40.00%;各组的减卵率分别为(按以上组序)41.80%、57.50%、55.70%。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虫率:第1组t=6.8、第2组t=8.7、第3组t=7.3,各组P值均<0.01;减卵率:第1组t=11.23、第2组t=11.54、第3组t=7.99,各组P值均<0.01);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第1组与第2组间(减虫率:X2=8.96,P<0.05;减卵率:X2=15.69,P<0.05)、第1组与第3组间(减虫率:X2=6.52,P<0.05;减卵率:X2=12.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虫率:X2=1.20,P>0.05;减卵率:X2=0.93,P>0.05)。各实验组的抗Sj14-3-3特异性总IgG水平都有显著升高,所测的4个亚型中以IgG1和IgG2a亚型升高为主,IgG2b和IgG3亚型升高不明显。结论重组Sj14-3-3的免疫保护性与免疫剂量有一定关系,以100μg抗原量免疫小鼠获得的保护性最好。
- 刘庆中胡元生沈继龙江宝玲汪学龙
- 关键词:重组蛋白质类抗体生成
- 弓形虫组蛋白H3.3编码基因的亚克隆及序列分析
- 2003年
- 目的克隆弓形虫组蛋白H3.3(Tg H3.3)的编码基因,以研究其在弓形虫病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上的作用。方法以弓形虫总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链,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法扩增弓形虫组蛋白H3.3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并用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进行鉴定。结果 RT-PCR扩增出一条约411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均获得了一条与RT-PCR扩增的大小相同条带,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具有411bp的开放阅读框。结论成功构建了弓形虫组蛋白H3.3重组pGEM-T克隆载体,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 朱健生汪学龙沈继龙姚涌江宝玲
- 关键词:弓形虫组蛋白亚克隆
- 换代犬与阻断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冒的为了探寻控制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对现症病人所在村的传染源犬、传播媒介冈田氏饶眼果蝇(A.o)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c)进行调查和实行换代犬后的犬及A.o感染T.c追踪调查,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81~1992年安徽淮北地区连续出现T.c病人,这时对宿县芦岭、泗县大庄、五河县城郊病人所在村犬进行了检查,当时感染T.c分别占63.6%(14/22)、75.0%(12/16)和86.1%(19/231)。同时重点检查了五河城郊A.o蝇737只,阳性12只,其感染率为1.6%。其中个别A.o带有T.c感染期幼虫达20余条。于1998年即实行换代犬之后 5年,再查五河城郊及泗县大庄家犬计31只,全部阴性。此期间无新病例。同时查五河城郊A.o果蝇206只,也全部阴性。表明换代犬已失去原先犬群那种强力传染源作用。于 1998~1999年在合肥郊区一新病例居住村,对犬进行检查,犬感染T.c占79.2%(19/24),查犬时即取出虫体,为犬治病。此时进行健康教育,群众易于接受,采用换代大及拴养犬措施,预防该病。于2000年再去检查该村犬12只,阳性8只,占66.7%,犬的感染率及感染度虽较前2年有所降低,但其传染源作用的下降,明显不如其他实行群众性换代犬措施地区的效果好。结论对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果断实行换代大措施,是阻断本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 王增贤沈继龙杜继双江宝玲韩锡鹏王志成
- 关键词: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幼虫
- 华支睾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鉴别被引量:1
- 2006年
- 在近几年的粪便常规检验中,常发现有一种酷似华支睾吸虫卵样物质,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不便。该文通过对患者服药后粪便涂片、灵芝类药物研碎后的生理盐水涂片及寄生虫学教研室保存的华支睾吸虫卵标本涂片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华支睾吸虫卵与灵芝孢子的鉴别要点。
- 曾令军江宝玲王增贤
-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卵灵芝孢子
- 江西省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的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了解江西省景德镇地区结膜吸吮线虫 (Tc)病流行因素。方法 以生理盐水冲洗法检查犬眼感染Tc的情况。同时用发酵碎水果诱捕法 ,进行冈田绕眼果蝇 (Ao)调查 ,并行实验室饲养、繁殖。将其果蝇经断水、禁食后 ,用Tc初产蚴进行喂饲感染果蝇 ,观察其易感性。结果 检查家犬12只 ,全部为阴性。捕获Ao 2 2 3只 ,解剖镜检全部阴性。实验室繁殖的第 2代Ao于感染后 ,在 319只Ao中 ,查出阳性5 8只 (18 18% ) ;取Ao口器内的感染期幼虫 5 2条 ,接种实验犬双眼 ,从中检得成虫 2 4条 ,占接种蚴虫数的 4 6 15 %。结论 江西省景德镇地区不是Tc病流行区 ,但存在其传播媒介Ao ,且对Tc明显易感。
- 王增贤王朝兰沈继龙杜继双江宝玲王红岩王可灿
- 关键词:眼感染
- 母亲感染丝虫后其子代对丝虫免疫关系的观察
- 1999年
- 目的了解母亲感染丝虫后,对其婴幼儿免疫应答会产生怎样关系及导致何种结局。方法用抗牛丝虫多抗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与马来丝虫成虫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技术(IEST)分别检测淮北班氏丝虫流行区微丝蚴(mf)阳性、阴性的母亲及其1~10岁子女、产妇及其婴儿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FCAg)与IgM抗体。另对细胞免疫等作了检测。结果在54例FCAg阳性产妇中有33例其婴儿亦为阳性,二者符合率为61.1%。乳汁4份FCAg皆阳性。mf阳性产妇及其婴儿血IgM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和8.3%(2/24),mf阴性组的分别为10.6%(10/94)和3.2%(3/94),其二组婴儿血IgM水平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FCAg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IgM水平看,母亲感染丝虫与否,对其子代先天免疫耐受的产生和抗感染均无明显影响。
- 沈际佳王增贤杨兆莘杨兆莘李家泉江宝玲王可灿李家泉沈一平陈树仁章子豪王可灿王红岩张跃
- 关键词:丝虫病免疫学
- 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克隆并鉴定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探讨其他信号蛋白在信号传导中对TH的调节及其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从而为血吸虫新型疫苗的设计和药物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的 TH cDNA为模板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链,将扩增出的日本血吸虫TH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克隆入 pGEM T easy载体,用单酶双切法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并与曼氏血吸虫的TH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自日本血吸虫RNA经逆转录得到一长度为 480 bp的 DNA片段,经测序与曼氏血吸虫 TH的同源性为 87%。结论 成功扩增出日本血吸虫TH的中间编码区域,为进一步扩增日本血吸虫TH基因全长以及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 胡元生沈继龙汪学龙钟政荣沈继录李小月王家传江宝玲倪婧
- 关键词: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克隆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