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麻醉
  • 9篇硬膜
  • 9篇硬膜外
  • 7篇肾移植
  • 6篇硬膜外阻滞
  • 6篇复合麻醉
  • 5篇针药
  • 5篇针药复合麻醉
  • 4篇低血压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血压
  • 4篇移植术
  • 4篇针刺
  • 4篇肾移植术
  • 4篇肌松
  • 3篇电针
  • 3篇多巴
  • 3篇血流
  • 3篇药物
  • 3篇移植手术

机构

  • 22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3篇庄心良
  • 23篇王珍娣
  • 11篇屈桂莲
  • 11篇徐国辉
  • 5篇陈守林
  • 5篇徐达
  • 5篇陆惟俊
  • 5篇李士通
  • 5篇马皓琳
  • 4篇黄树仁
  • 4篇王莹恬
  • 4篇谢桐
  • 4篇杨柳芬
  • 3篇葛圣金
  • 3篇孔宁
  • 2篇陶爱琴
  • 2篇汪正平
  • 2篇李海彤
  • 1篇苏依丹
  • 1篇刘颖华

传媒

  • 8篇中华麻醉学杂...
  • 4篇临床麻醉学杂...
  • 3篇针刺研究
  • 2篇上海医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麻醉与镇...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4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4
  • 1篇199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巴酚丁胺对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时血流动力学影响
2001年
目的观察多巴酚丁胺对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时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犬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时 ,静脉滴注 5或 10 μg/kg多巴酚丁胺药液 ,观察用药后 5和 10min时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肝肾血流量的影响 ,心输出量、肝肾血流量均用电磁血流量仪直接测定。结果两组药量静脉滴注后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均未恢复到阻滞前水平 ;对肾血流量无明显影响 ,肝血管阻力较阻滞后增加 ,但仍低于阻滞前水平。结论本文剂量的多巴酚丁胺对硬膜外阻滞后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徐国辉庄心良李士通王珍娣陆惟俊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药物作用低血压血液动力学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屈桂莲庄心良王珍娣谢桐
关键词:肾移植针刺麻醉药物麻醉复合麻醉
美维松用于气管插管及其作用时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1995年
观察不同剂量美维松用于气管插管时的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及其对循环的影响。24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例),在平衡麻醉下用0.1Hz单刺激连续监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结果显示,三种剂量(0.15、0.20和0.25mg/kg)都能引起血压不同程度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优良率分别为87.5%、100%和100%,起效时间分别为243、165和95秒(P<0.05),无反应期分别为7.68、7.91和16.11分钟(P<0.05),25%和75%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指数三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
栾爱平庄心良屈桂莲王珍娣陆惟俊
关键词:美维松气管内插管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术临床研究(摘要)
1998年
本研究是探索以针刺镇痛与小剂量硬膜外阻滞复合作肾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并与同期肾移植手术用硬膜外阻滞的病员进行临床资料比较。100例终末肾衰作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药复合组)与硬膜外阻滞(对照组)各50例,男女之比前者36:14,后者44:6。年龄范围分别为19~54岁和18~55岁。两者患者的肾移植方法、局麻药种类、术前药、辅助药、注药途径和注药时间基本相同。在保持患者无痛的前提下,比较两组局麻药的初量和总量。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升压药和抗胆碱药的应用、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以及麻醉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针刺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循神经取穴两者相结合原则。主穴:次髎、三阴交、太溪(均双侧);配穴:肾俞和切口旁针或足三里(双)。刺激方法:刺激波形,G6805电麻仪,连续波。刺激频率:次髎,肾俞,切口旁针用80~100Hz,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用2~4Hz,刺激强度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刺激强度,诱导时间30分钟,硬膜外阻滞穿刺点T_(12)-L_1脊椎间隙,导管向头端留置3.5cm,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1%利多卡因与0.15%地卡因合液,术前药安定10mg,盐酸东茛菪碱0.3mg术前一小时肌注。麻醉辅助用药:切皮前30分钟肌注哌替啶1mg/kg,切皮前10分钟静脉滴注氟哌啶0.05mg/kg,芬太尼0.05mg。术中常规鼻导管供氧,以及监测心电图,S_pO_2。针药复合麻醉效果评定,以术中保持病人安静,无痛和手术顺利进行为前提。麻醉效果评定,根据硬膜外注药的初量分为优、良、可三级,以切皮前10分钟之前所注药量的总和为初量。初量≤5ml为优,6~8ml为良,>8ml为可。手术在3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超过3次者,保持原评级,超过三次者,依次降级。结果针药复合组麻醉效果,优31例(62%),良13例(26%),可6例(12%),总优良率达88%。两组局麻药初量和总量比较:针
屈桂莲庄心良徐国辉杨柳芬王珍娣陈守林黄树仁徐达谢桐
关键词:肾移植手术电针镇痛
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及对循环的影响被引量:5
1996年
在平衡麻醉下,比较单次静注罗库溴铵0.6mg/kg和0.75mg/kg的气管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及对循环的影响。两组的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分别为90%和100%。起效时间分别为73.1s和67.1s,无反应期24.9min和32.0min,25%T_1恢复时间37.3min和45.4min,75%T_1恢复时间46.4min和58.7min,恢复指数9.1min和13.3min,其中恢复指数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罗库溴铵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都很小。
马皓琳庄心良屈桂莲孔宁王珍娣
关键词:罗库溴铵肌松静脉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指数和边缘频率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 line○R ARX indexAAI)、双频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8例ASAⅠ~Ⅱ级 ,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BIS和 95 %SEF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术中分次静注丙泊酚 ,每隔 3分钟 2 0mg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分析AAI、BIS、95 %SEF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95 %SEF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 (诱导期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r =0 95 8、0 898、0 82 0 ,P <0 0 0 1;恢复期r =0 94 6、0 70 2、0 6 14 ,P <0 0 0 1)。诱导期和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皆有高度统计意义 (P <0 0 1)。结论 AAI、BIS和 95 %SEF均可较好地反映丙泊酚的镇静效果。
葛圣金庄心良王莹恬王珍娣李海彤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指数丙泊酚硬膜外阻滞
多巴胺治疗硬膜外阻滞后低血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2年
徐国辉庄心良李士通王珍娣陆惟俊
关键词:多巴胺硬膜外阻滞低血压血流动力学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术50例报告被引量:8
1996年
100例终末期肾衰作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针药复合组(针麻取六:主穴次,三阴交,太溪;配穴肾俞和切口旁针或足三里;并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对照组)各50例。在保持患者无痛的前提下,比较两组局麻药初量和总量,针药复合组为5.6±0.3ml和13.5±1.0ml,而对照组为14.5±0.4ml和25.4±1.2ml,两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术中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大,两组需用麻黄碱和抗胆碱药的病例数和次数分别为1和2与9和5次。移植肾泌尿时间:针药复合组较对照组快,分别为209±25秒和410±47秒,P<0.001。麻醉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针药复合组的麻醉效果根据硬膜外给药初量多少而定,优31例,良13例,优良率为88%。
屈桂莲庄心良徐国辉杨柳芬王珍娣陈守林黄树仁徐达谢桐
关键词:肾移植手术电针镇痛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移植肾早期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肾移植术中和术后早期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手术44例,分别接受硬膜外阻滞、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刺复合硬膜外阻滞和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每组11例。针刺取穴:次(?)、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观察移植肾泌尿开始时间、尿流速度和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术后连续现察4天肾功能指标。结果:针刺能明显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的需要量;复合针刺有助于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稳定;改善术中和术后早期移植肾的功能;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浓度,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影响不大。结论:针刺能促进硬膜外麻醉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
汪正平李士通庄心良马皓琳徐国辉王珍娣陈守林陶爱琴徐达
关键词:肾移植硬膜外麻醉针药复合麻醉肾功能针刺镇痛
多巴胺治疗犬硬膜外阻滞低血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2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多巴胺治疗犬硬膜外阻滞低血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健康犬制成硬膜外阻滞低血压模型,用电磁血流量仪监测多巴胺治疗前后的心输出量、门静脉、肝动脉和左肾动脉的血流量。按不同的多巴胺静脉注射剂量分组,D1组为1μg/(kg·min),D2组为5μg/(kg·min),D3组为10μg/(kg·min),D4组为20μg/(kg·min)。结果:D1组以增加CO和SV为主,无明显的升压效应。D2组的效应与D1组相同,但程度有所增强。D3组的每搏量和心率都增加,肾和肝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分别恢复到阻滞前水平。D4组的MAP恢复并超过阻滞前值,与肝血管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强有关。肝肾血流于硬膜外阻滞后下降不显著,应用多巴胺后有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为纠正硬膜外阻滞低血压,选用5-10μg/(kg·min)多巴胺治疗,对肝肾和内脏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有利的影响。
徐国辉庄心良李士通王珍娣陆惟俊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麻醉低血压多巴胺血流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