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淼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东亚冬季风指...
  • 2篇冬季风
  • 2篇涛动
  • 2篇气候关系
  • 2篇温度
  • 2篇季风
  • 2篇季风指数
  • 2篇北极涛动
  • 1篇云量
  • 1篇日较差
  • 1篇统计关系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率
  • 1篇气候学
  • 1篇气温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大西洋
  • 1篇热带太平洋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胡淼
  • 4篇龚道溢
  • 3篇张自银
  • 2篇毛睿
  • 2篇雷杨娜
  • 1篇王璐
  • 1篇周天军
  • 1篇汪文珊
  • 1篇郭元喜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第四届世界比...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12种不同定义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数东亚冬季风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定义的...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温度降水
文献传递
中国东部夏季云量与日气温统计关系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中国东部1980-2009年130个测站夏季逐日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无雨日条件下云量与气温统计关系,从辐射角度解释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大多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显著减少。日最低气温在北方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上升;在南方则随着总云量、低中云量增多而显著下降,但与高云量的关系不明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法完全从云量影响辐射的角度进行解释。气温日较差随着云量增多而显著减小,并且北方减小的幅度大于南方。
郭元喜龚道溢汪文珊毛睿胡淼
关键词:夏季云量气温日较差
1—3月北极涛动对北半球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的可能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胡淼龚道溢王璐周天军张自银
关键词:北极涛动热带太平洋热带大西洋
中国后发展小学学校文化诊断与改进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市卢沟桥第二小学的文化建设为例
为了探寻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改进后发展学校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取卢沟桥第二小学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学校文化特征进行诊断,并根据学校特色和现实发展需要提出了"梦想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实...
胡淼
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12种不同定义的东亚冬季风(EAWM)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数EAWM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定义的指数反映东亚冬季风整体性和局部性特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10个EAWM指数均反映出近60年东亚冬季风呈减弱趋势,尤其是近30年最为明显,平均减弱速率达-0.25σ/10a,各指数均有强烈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波动。有10个(8个)EAWM指数与我国东部冬季温度(降水)第1模态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对冬季温度年际变率方差解释率最高(53.3%),而对降水年际变率方差解释率最高的是对流层中高层东亚经向风指数(50.4%)。此外,不同EAWM指数与温度和降水的对应关系在El Nio状态、La Nia状态有不同的变化,表明在利用单个EAWM指数监测冬季气候时,要考虑到各个指数在ENSO不同状态下具有的差异性参考意义。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际变率温度
2—4月北极涛动对中西太平洋ITCZ活动的可能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1979—2008年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北极涛动(AO)指数,从日尺度上分析了中西太平洋上赤道辐合带(ITCZ)的类型及活跃程度,并研究其与A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ITCZ存在不同的强对流中心,依据中心位置可以划分为北、南、赤道、双、全和弱等六种型态,其中北、南和弱型ITCZ在日尺度上频次最高,分别占总天数的30.98%、31.11%和24.05%,而赤道、双和全型ITCZ出现频次较少。AO与西北太平洋ITCZ活动的相关分析表明,2—4月AO指数与北型ITCZ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9,而与弱型ITCZ频次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当AO处于正(负)位相时,从同期至8—10月北型ITCZ活跃程度偏强(弱),而弱型ITCZ偏弱(强),在滞后1~2个月时相关达到最高。此外低层环流场以及SST也存在显著变化。当AO为正位相时,中西太平洋上赤道至15°N范围内存在异常西风气流,SST异常偏暖。这也加大了南北向SST梯度,导致赤道以北辐合加强,对流活跃,北型ITCZ频次增多。这表明AO可能是通过风场和SST来影响北型ITCZ的活动,这种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性。
胡淼龚道溢毛睿
关键词:气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