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铃

作品数:16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管圆线虫
  • 7篇广州管圆线虫
  • 4篇基因
  • 4篇福寿螺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疫源
  • 3篇疫源地
  • 3篇幼虫
  • 3篇原虫
  • 3篇疟原虫
  • 3篇氯喹
  • 3篇恶性疟
  • 3篇恶性疟原虫
  • 3篇虫病
  • 3篇PFCRT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16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 2篇华盛顿大学
  • 1篇大理医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江苏省血吸虫...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6篇胡铃
  • 10篇张仪
  • 9篇周晓农
  • 9篇刘和香
  • 9篇吕山
  • 3篇汤林华
  • 3篇邓卓晖
  • 3篇刘德全
  • 3篇官亚宜
  • 2篇冯晓萍
  • 2篇郭湘荣
  • 2篇朱丹
  • 2篇李铁华
  • 2篇王剑
  • 2篇王金龙
  • 2篇蔡玥
  • 2篇王学忠
  • 2篇王显红
  • 2篇黄少玉
  • 2篇吴缨

传媒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缅边境(西段)传疟媒介的初步调查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西段)传疟媒介的分布与构成。方法 2008年8~9月,在中缅边境的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及其相邻的缅甸昔懂县6个自然村,用诱蚊灯在人房和牛棚共进行20次通宵诱捕。将捕获的蚊虫以传统方法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用复合PCR法鉴别微小按蚊、乌头按蚊和杰普按蚊。同时,抽提部分蚊虫标本总基因组DNA,以巢式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各类蚊虫4 571只,隶属9属50种,其中按蚊属是优势蚊种,占总量的54.32%(2 483/4 571)。人房和牛棚的按蚊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人房以腹簇按蚊、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主,而牛棚以腹簇按蚊(223只)、环纹按蚊(184只)、迷走按蚊(131只)和杰普按蚊(129只)为主。对比有牛村和无牛村中人房的蚊种构成发现,有牛村的人房以微小按蚊(260只)和腹簇按蚊(49只)为主,而无牛村人房则以腹簇按蚊(481只)和中华按蚊(124只)为主。巢式PCR检测1 075只按蚊,其中9只检出疟原虫阳性,分别为微小按蚊(7/408)、乌头按蚊(1/125)和伪威氏按蚊(1/101)。经测序鉴定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目的条带长204 bp。结论中缅边境(西段)蚊虫密度高、种类多,在传疟作用中以微小按蚊最为重要,乌头按蚊和伪威氏按蚊亦为当地的传播媒介。
施文琦周晓俊张仪周晓农胡铃王学忠王剑李艳君
关键词:传疟媒介复合PCR巢式PCR子孢子中缅边境
我国安徽和四川十二指肠钩虫遗传差异的研究
2003年
比较我国十二指肠钩虫不同地理株之间的遗传差异。采集安徽和四川两省的十二指肠钩虫 ,用PCR技术扩增COI基因 ,同时测序并用MEGA软件进行遗传差异的分析。根据DNA序列结果分析 ,来自两个省的十二指肠钩虫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性为 96%~ 10 0 % ,序列差异值在 0 .5 %~ 3 .2 4%之间 ;从构建的NJ树和MP树结果分析 ,两省的十二指肠钩虫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结果表明 。
李铁华郭湘荣胡铃薛海筹John M HAWDON
关键词:十二指肠钩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
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通过遗传标记分析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结构特点,为研究其侵入途径和扩散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利用CO I基因扩增引物对中国大陆60个采集点的581个福寿螺标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利用DnaSP 5.10.01进行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分析,并通过Network 4.2.0.1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综合GenBank上可利用的福寿螺单倍型和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进行进化关系分析,了解中国大陆福寿螺的进化地位。结果共获得556条有效序列,分属25个单倍型,其中6个单倍型频率较高,占整个样本的96.0%。进化分析表明我国存在Pom cea canaliculata和P.insula-rum2个种。P.insularum单倍型与国外报告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结构复杂,可能有多种来源和扩散模式。
吕山张仪刘和香胡铃柳伟刘琴李石柱胡薇Jurg Utzinger周晓农
关键词:福寿螺种群遗传学COI基因
海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和Pfmdr1基因点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氯喹抗性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fcrt)及其P-糖蛋白同系物1(Pgh1)编码基因(Pfmdr1)的点突变特征,为探讨抗性分子标记用于氯喹抗性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Pfcrt基因编码第7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和Pfmdr1基因编码第86、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情况。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检测的36份血样中,28份成功扩增Pfcrt基因,导致第7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K)变为苏氨酸(T)的突变型占64.3%,混合型占14.3%,野生型占21.4%;29份成功扩增Pfmdr1基因,导致第86位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变为酪氨酸(Y)的突变型占3.4%,混合型占6.9%,野生型占89.7%。未发现编码第124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点突变。体外氯喹敏感试验结果显示,72.2%(26/36)分离株存在抗性。治疗前恶性疟原虫Pfcrt76T突变发生率在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的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fmdr1点突变发生率在氯喹抗性与敏感株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76T可以作为监测氯喹抗性的一个分子标记。
官亚宜汤林华胡铃冯晓平刘德全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点突变氯喹
我国恶性疟原虫Pfcrt和Pfmdr1基因多态性及与氯喹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K76T及Pf 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特征及发生率,并分析上述分子标志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和Pf mdr1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RFLP分析,并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一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86.7%和64.3%;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6.5%和3.4%。未发现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存在Pf mdr1 D1246Y突变。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Pfcrt 76T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0,P<0.01)。Pf mdr1 86Y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结论在云南省和海南省现场未发现恶性疟原虫Pf mdr1 D1246Y点突变,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与敏感株间无显著差异。Pfcrt K76T作为分子标志在我国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官亚宜张国庆胡铃冯晓萍蔡玥姚俊敏刘德全汤林华
关键词:药物抗性单核苷酸多态性氯喹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被引量:47
2009年
目的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格总数5%比例进行随机抽样。随机抽取55个调查点于2006年9~10月开展主要中间宿主分布及感染率调查。结果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小管福寿螺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8个省(区)已证实有小管福寿螺自然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7个省(区)有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其中,福建建瓯、江西兴国、浙江瑞安、湖南汝城、广东化州、广西上思和海南五指山等地的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6%、19.9%、16.0%、5.0%、6.3%、39.1%和25.0%。结论证实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7个省(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张仪吕山杨坤刘和香胡铃李莉莎邓卓晖张鸿满胡锡敏姚立农曾小军李正祥陈朝王立英周晓农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五省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测定和比较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江苏五省美洲钩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美洲钩虫COI基因,并进行DNA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 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9%,但在其PCR扩增获得的595bP的COI基因片段上,共检出19个核苷酸位点上的变异,变异位点上转换明显多于颠换,基因序列差异值为1.34%~2.18%。结论 五省的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特定碱基位点仍存在一定差异。
李铁华郭湘荣胡铃肖树华薛海筹John Hawdon
关键词:美洲钩虫COI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基因差异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钉螺复现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刘和香张仪胡铃吴缨吕山郭家钢吴晓华周晓农
关键词:血吸虫钉螺复现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1
2007年
目的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方法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9,P>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刘和香张仪吕山朱丹王显红胡铃周晓农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
缅甸克钦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分布和传疟作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微小按蚊分布和传疟作用。方法 2008年8月24日~9月12日选择中缅边境5个自然村,用诱蚊灯在人房和牛房捕蚊。以复合PCR鉴别微小按蚊A或C,以巢式PCR检测蚊体内的疟原虫感染率,以复合PCR鉴别微小按蚊腹血。结果复合PCR鉴定微小按蚊A型居多,占98.04%,疟原虫感染率为1.72%,人房人血指数为56.12%。结论此时间段缅甸克钦地区微小按蚊A型居多,且以吸人血为主,具有较高的疟疾传播潜势。
周晓俊施文琦张仪周晓农胡铃王学忠王剑
关键词:微小按蚊复合PCR巢式PCR嗜血习性媒介能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