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锋
-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长度兔桡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被引量:4
- 2013年
-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cm的骨缺损。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0.05);3.0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cm骨缺损组(P<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0.05)。证实,兔桡骨3.0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 詹玉林安智全孙鲁源张长青曾炳芳许锋侯国柱李文举朱小萌宋兴华
- 关键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愈合
- 兔骨缺损模型中骨膜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泌量及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在兔骨缺损模型中骨膜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分泌量及骨愈合的影响,以及保留骨膜的必要性。方法选用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4个月龄,雌雄各24只)随机分成2组(n=24),在麻醉下手术造成兔左桡骨中段0.5cm骨缺损,同时保留或切除骨缺损周围的骨膜以制成保留骨膜组和切除骨膜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3、4周各处死6只动物并摄骨缺损部位的x线片,对缺损部位的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并取缺损部位的组织进行Westernblot检测,半定量测定BMP.2的含量,采用Lane.SandhuX线评分标准对骨愈合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术后1、3、4周保留骨膜组兔骨缺损断端间组织中的BMP-2含量逐渐增多,均较术后即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骨膜组兔骨缺损断端间组织中的BMP.2含量在术后1周达最高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BMP-2的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周保留骨膜组BMP.2的含量较切除骨膜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周保留骨膜组的骨愈合Lane—SandhuX线评分较切除骨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膜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BMP-2的分泌量并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在治疗骨缺损时保留骨膜具有重要意义。
- 詹玉林侯国柱安智全孙鲁源张长青曾炳芳许锋李文举朱小萌宋兴华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骨膜骨愈合骨缺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2年
- 因创伤、肿瘤切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体骨移植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仍然是临床上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目前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结合骨组织工程的方法治疗修复骨缺损是新的研究热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结合人工合成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和自体组织移植是最新的研究解决方法,并取得一定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 许锋詹玉林宋兴华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骨缺损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