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真
- 作品数:40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托卡马克删削层与偏滤器中等离子体输运的解析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研究了托卡马克删削层和部分偏滤器等离子体的输运问题 .利用粒子数守恒和“两点模型” ,计算了在有摩擦的情况下 ,删削层中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
- 李齐良郑永真程发银邓小波邓冬生游佩林刘贵昂陈向东
- 关键词:托卡马克密度分布温度分布
- HL-2A装置等离子体破裂实时预测系统
- 2009年
- HL-2A装置MHD不稳定性实时预测破裂系统采用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预测MHD不稳定性导致的等离子体大破裂。利用Mirnov线圈探测MHD信号,根据信号的振幅或频率特点设定计算方法,来预测等离子体破裂先兆,然后用激光吹气注入杂质来缓解等离子体破裂。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预测破裂先兆,按量注入杂质后,可达到破裂缓解目的。
- 邱银黄渊郑永真杨青巍崔正英季小全
- 关键词:等离子体
- 托卡马克芯区Z_(eff)测量和分析方法的研究
- 2004年
- 基于等离子体锯齿弛豫振荡的测量和研究,结合芯区电子功率平衡的分析,获得一种可靠的确定芯区平均有效离子电荷数Zeff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不受杂质的限制,测量条件十分容易满足。
- 郑永真丁玄同周艳
- 关键词: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
- 等离子体密度反馈控制实验
- 1991年
- 本文介绍实现等离子体密度反馈控制的方法及实验结果。在环流一号(HL-1)托卡马克装置放电过程中,用计算机系统实时采集处理等离子体密度信号并根据其值和波形的变化有效地控制中性工作气体(H_2)的注入量和时机,使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密度及波形按所设定的曲线变化,从而实现密度的自洽反馈控制。最后讨论了几种反馈控制的工作方式及其实验结果。
- 曹曾刁光跃郑永真邓中朝喻海红
- 关键词:等离子体密度托卡马克装置放电过程工作气体注入量等离子体电流
- 外加径向电场诱发的类H模及其极向粘滞电流
- 1992年
- 由外加径向电场触发的类L-H模式的实验中,等离子体碰撞参数γ_(*i)可高于Shaing的理论所预计的临界值。本文试图将Shaing的分叉理论从没有外加径向电场推广至有外加径向电场的情形。引起极向旋转力矩的径向电流为本征的和外加的径向电流之和,它接近于等效粘滞电流。类H模既可由正的外加电场也可由负的外加电场所促成。
- 杨进蔚郑永真
- 关键词:L-H转变H模式径向电场磁约束
-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的缓解和预报研究
- 2009年
- HL-2A和HL-1M装置采用了激光吹气注入高Z杂质来缓减大破裂中的等离子体电流衰竭,并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在HL-2A装置上建立了利用MHD扰动的参量预报放电破裂先兆的报警系统,研制了MHD实时检测与处理系统,实现了放电破裂先兆的预报、快速触发激光吹气、形成阻性高辐射等离子体、消耗热能和磁能,缓减大破裂。实验证明,这是一种使得大型聚变实验装置在放电破裂之前显著减少等离子体中热能和磁能,而且能安全终止放电的简单、快速和有效的途径。
- 郑永真邱银张鹏杨青魏黄渊
- HL-1装置脉冲送气控制等离子体密度实验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描述HL-1装置用脉冲送气控制等离子体密度的实验。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建立后工作气体的快速注入(即边缘加料)能提高等离子体密度,改善等离子体性能。在较好地控制装置放电条件后(主要是等离子体电流,位移和杂质控制),多脉冲或长脉冲补充送气能在较宽范围内(0.8—7.0×10^(19)·m^(-3))有效地控制等离子体密度及波形,装置稳定运行区域大为扩展。最后讨论了器壁再循环对密度控制的影响和送气的加料效率。
- 曹曾郑永真肖正贵邓中朝喻海红
- 关键词:送气等离子体密度控制加料
- HL-1装置汤姆逊散射测量空间两点电子温度
- 1993年
- 本文叙述用激光汤姆逊散射方法测量HL-1装置在不同放电条件下空间两点的电子温度。简要介绍了测量条件,空间两点测量的实验安排及数据获取系统等。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在适当改变等离子体边缘径向电场分布时,电子温度有明显增加。
- 左鹤年陈家富施佩兰刘晓梅宋显明郑永真晏德荣
- 关键词:汤姆逊散射电子温度托卡马克装置
- HL-1装置等离子体密度反馈实验被引量:2
- 1991年
- 本文叙述HL-1装置用反馈脉冲补充送气方式控制等离子体密度的方法及实验结果。给出了在固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反馈方式,实现了对密度的有效控制及反馈。讨论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几种反馈方式及反馈系统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 刁光跃曹曾郑永真邓中朝徐德明钱尚介喻海红
- 关键词:托卡马克等离子体
- HL-1装置逃逸电子扰动及硬X射线发射被引量:2
- 1992年
- HL-1装置逃逸电子扰动,硬X射线锯齿振荡和软X射线锯齿振荡关联,内破裂后硬X射线发射强度到其峰值的延迟时间,被解释为逃逸电子从q=1面附近输运到等离子体边缘时间。当有电子回旋共振预电离时,硬X射线显著减少;相反,电子回旋共振加热时,硬X射线明显地增加。
- 龚定夫尚作羽董贾福张光阳林倩晶徐征宇郑银甲徐光碧郑永真
- 关键词:HL-1装置逃逸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