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晋

作品数:4 被引量:8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季风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东亚副热带
  • 1篇东亚副热带季...
  • 1篇瞬变
  • 1篇瞬变波
  • 1篇绕流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季风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风
  • 1篇夏季风建立
  • 1篇南海季风
  • 1篇南海夏季风建...
  • 1篇环流
  • 1篇季风爆发
  • 1篇降水
  • 1篇副热带
  • 1篇副热带季风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4篇韦晋
  • 2篇何金海
  • 1篇朱伟军
  • 1篇池艳珍
  • 1篇钟珊珊
  • 1篇祁莉
  • 1篇温敏

传媒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被引量:68
200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何金海祁莉韦晋池艳珍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南侧绕流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与周围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本文利用1981-2000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GPCP降水资料等,分析了气候平均状态下全年各月大气环流特征,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青藏高原南侧绕流(包括青藏高原南缘地形槽和高原东南侧常年偏南风)的形成演变特征...
韦晋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海季风降水绕流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湾槽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用1981-2000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大气环流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南侧低空基本上存在一个常年正涡度带,这是高原近地面西风与其外围自由大气西风之间的气旋性切变的表现。特别是在90°E附近有一明显的地形槽,我们选取80°~90°E,25°N关键区域内的涡度作为表征该地形槽的指数,分析了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加拉湾(下称孟湾)槽形成和演变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南侧地形槽的季节性演变与高原热源联系非常密切,其显著的4月突变和6月突变与高原热源发生跳跃性变化相联系。冬季高原冷却作用形成低空反气旋环流,叠加在原本增强的大尺度西风绕流上,促使高原地形槽减弱;由春入夏,高原加热作用形成低空气旋性环流,增大西风绕流作用,促使高原地形槽加深。高原地形槽加强南伸和斯里兰卡低涡持续北移直至二者相互打通是亚洲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在孟湾上空最先断裂和孟湾槽形成的一种触发机制,此后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副热带高压东撤,南海夏季风进一步东扩,最后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
韦晋何金海钟珊珊温敏
关键词:季风爆发
天气尺度瞬变波滤波方案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观测资料,分别使用Ba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和31点低通滤波器滤出天气尺度瞬变波,计算其方差分布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点低通滤波器的滤波效果优于Ba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并且在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效果更为显著。此外,在分别使用两种滤波器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比较对时间序列直接滤波和剔除纬向平均的时间序列再滤波的结果,发现纬向对称部分的瞬变扰动对瞬变波的影响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韦晋朱伟军
关键词:瞬变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