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琴
-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丹皮酚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1和NO的调控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丹皮酚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主要通过体内实验研究,用肾上腺素和冰水复制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丹皮酚对血管内皮形态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结果肾上腺素和冰水造成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主要表现为管腔扩张,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收缩,脱落,而丹皮酚给予组能够明显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内皮细胞脱落。造模后血清中ET-1分泌增加,而NO分泌明显减少。丹皮酚能够抑制ET-1的分泌而促进NO的分泌。结论丹皮酚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物理造成的血管内皮的损伤,主要通过调节ET-1和NO的平衡。
- 杨骅马继琴韩志云杨骥
- 关键词:内皮素-1丹皮酚
- 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的观察与护理
- 2010年
-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微量泵静脉泵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明显降低患者的缺血性损伤及病死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李秀鹤李碧凤马继琴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观察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676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选取病例的年份分为3组,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使用过抗菌药物。录入所有入选病例的信息至Office Excel表格中,反复核对。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作为判断院内感染的标准,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关系。结果 6765例患者中,应用抗菌药物5953例(87.99%);发生医院感染176例(2.60%),连续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该年医院感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合理用药率是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即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3者的比例占所有用药病例数的百分比,3年合理用药率明显升高,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渐降低,院内感染率也随之降低。统计3年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前10位分别是: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硫脒、头孢哌酮、氧氟沙星。其中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其次为口服、雾化吸入,少部分采用局部给药。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 杨骅韩志云杨亮蕊李丹赵燕菊马继琴
- 关键词:抗菌药物
- 控制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间隔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效果观察
- 2014年
- 目的:观察控制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给药间隔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诊的9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控制给药间隔,对照组患者则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给药间隔合理性及其ADR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药间隔合理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001)。结论:对患者的给药间隔进行干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杨骅杨月琴马安翠李霞杨建琴马继琴
- 关键词:给药间隔抗菌药物注射剂合理用药
- 万古霉素临床用药合理性调查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万古霉素临床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300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情况,分析万古霉素科室使用、致病菌、合理用药、临床疗效。结果300例患者中呼吸内科(23.67%)及ICU(21.33%)万古霉素使用率较高;给药剂量以2g/d(63.67%)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95.33%)为主,用药疗程以7~14d(48.34%)为主,单一用药者(72.77%);革兰阳性细菌48.33%、阴性细菌为32.00%;合理用药为30.00%,基本合理用药为57.67%,不合理用药为12.35%;经验治疗有效率为69.49%,目标治疗有效率为99.17%。结论医院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加强标本送检,及时调整给药方案,缩短万古霉素经验性运用时间,快速控制感染是减少不合理运用万古霉素的有效方式。
- 杨骅马继琴
- 关键词:万古霉素
- 丹皮酚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体内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丹皮酚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主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两部分,体内观察丹皮酚对血管内皮形态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体外用内皮损伤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内皮间粘附分子(VCAM-1)mRNA的表达和丹皮酚对其的抑制作用。结果丹皮酚给予组能够明显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内皮细胞脱落;丹皮酚给予后能明显抑制ET-1的分泌,促进NO的分泌。体外实验给予丹皮酚后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 mRNA的表达。结论丹皮酚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物理造成的血管内皮的损伤,同样可以抑制化学刺激导致的内皮损伤,体外抑制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 mRNA的表达来预防炎症细胞对内皮的损伤。
- 杨骅马继琴杨骥韩志云
- 关键词:血管内皮内皮素-1一氧化氮丹皮酚粘附分子
- PDCA循环在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预防的探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6月的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7~12月、2015年1~6月及2015年7~12月的手术患者各120例分别为作为观察组A、观察组B及观察组C。在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管理,观察并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合理使用率及术后感染率前后进行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观察组A、观察组B及观察组C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下降趋势。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可以显著的减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合理使用率,同时降低术后感染率。
- 杨骅马继琴
- 关键词:PDCA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 急性微循环障碍小鼠体内IL-17的表达和丹皮酚的作用
- 2013年
- 目的研究急性微循环障碍小鼠体内IL-17的表达和分泌情况,以及丹皮酚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肾上腺素和冰水复制小鼠的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IL-17mRNA的表达和丹皮酚对其的抑制作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7的分泌和丹皮酚对其的抑制作用。结果肾上腺素和冰水浴所致急性微循环障碍,小鼠组织中IL-17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的分泌明显增加,而给予丹皮酚治疗能明显抑制细胞因子IL-17mRNA的表达和血清中IL-17的分泌。结论急性微循环障碍小鼠体内IL-17表达和分泌明显增加,而丹皮酚可通过抑制IL-17表达和分泌来保护血管内皮损伤。
- 杨骅马继琴韩志云杨建琴
- 关键词:血管内皮白介素-17丹皮酚
- 静滴阿奇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文献的系统评价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对阿奇霉素注射液静滴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收集1994—2005年阿奇霉素注射液静滴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15篇,病例19例,参考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阿奇霉素静滴导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发病时间的95%可信区间为(6.9,49.0)min,发病平均年龄32.5岁,95%可信区间为(23.4,41.6)岁,19例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15.8%。结论: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应密切监测,发生过敏性休克者应及时抢救。
- 杨骅马继琴杨骥程惠平杨月琴
- 关键词:阿奇霉素过敏性休克
-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2组在同样常规护理基础上,研究组施加心理干预和针灸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和96%,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鼻饲置管时间较短,治疗效果较好,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情况,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马继琴
-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