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突变
  • 4篇基因
  • 3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系谱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基因突变
  • 2篇基因诊断
  • 2篇家系
  • 2篇出血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遗传性
  • 1篇因子V
  • 1篇因子X
  • 1篇突变分析
  • 1篇凝血
  • 1篇凝血酶
  • 1篇凝血酶生成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血液学研...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丁秋兰
  • 8篇王学锋
  • 8篇戴菁
  • 8篇黄丹丹
  • 8篇王鸿利
  • 8篇陆晔玲
  • 7篇奚晓东
  • 6篇许冠群
  • 4篇张利伟
  • 3篇周佳维
  • 3篇陈琼
  • 2篇陈华云
  • 2篇董雷鸣
  • 1篇欧阳琦
  • 1篇郁婷婷

传媒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第六次全国中...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凝血因子Ⅴ及凝血因子Ⅷ联合缺陷患者四例的基因诊断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对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测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PT、FⅧ:C及FⅤ:C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Tiangen试剂盒法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全血基因组DNA;平衡酚-乙醚法抽提羊水DNA;PCR扩增4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LMAN1基因及MCFD2基因,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查找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APTT显著延长,为88.2 s,PT 延长至19.6 s,FⅧ:C降至24.2%,FⅤ:C为9.1%.先证者2与先证者3为亲姐妹,两人的APTF均明显延长,分别为71.6 s及74.6 s,PT分别延长至22.1 s及18.3 s,FⅧ:C均降低,分别为25%及19.6%,FⅤ:C分别降至7.6%及14.5%.先证者4的AFTT及PT均延长,分别为70.3 s及18.2 s,其FⅦ:C降至15.7%,FV:C降至9.4%,4例先证者的其余实验室表型检测指标均正常,临床诊断为FⅤ及FⅧ联合缺陷性疾病.对先证者1进行LMAN1及MCFD2基因直接测序,显示其LMAN1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突变1位于第8号外显子,为插入突变:nt912insA(X71661.1),导致第305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编码20个氨基酸后终止,其母亲该位点亦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的另一个杂合突变位于第11号外显子:nt1366C〉CT(X71661.1),导致第456位精氨酸发生无义突变(p.Arg456X),其父亲及胎儿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及其父母的MCFD2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先证者2及3的LMAN1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MCFD2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发现两者均在该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纯合突变:nt411T〉C(NM_139279),导致第136位异亮氨酸突变成苏氨酸(p.Ile136Thr).先证者2的女儿该位点为杂合突变.先证者4的LMAN1基因测序显示其在该基因的第5号外显子存在1个纯合突变:nt615C〉T,导致第202位的精氨酸无义突变;其MCFD2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凝血酶生成试验检�
陆晔玲王学锋丁秋兰戴菁许冠群黄丹丹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膜蛋白质类膜泡运输蛋白质类系谱
四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方法测定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含量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4例先证者APTF、PT明显延长,血浆FV:C和FV:Ag含量均显著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F5基因存在G16088C(Asp68His)杂合错义突变及4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杂合多态性T35788C(Met385Thr)、A47295G(His1299Arg)、A58668G(Met1736Val)和A74083G(Asp2194G1y);先证者2的F5基因存在C46253T(Arg952Cys)和C46724T(Glnl109stop)两种纯合突变;先证者3的F5基因存在C67793G(Pro2006Al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4的F5基因存在C74022T(Arg2174Cy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Asp68His、Arg952Cys、Glnl109stop、Pr02006Ala和Arg2174Cys这5种突变,及Met385Thr、Hisl299Arg、Metl736Val和Asp2194Gly这4种多态性是导致相应先证者Ⅰ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原因。其中,Glnl109stop、Pr02006Ala和Arg2174Cys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黄丹丹王学锋陈华云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丁秋兰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因子V聚合酶链反应DNA突变分析
四例凝血因子Ⅴ及Ⅷ联合缺陷患者的基因诊断
陆晔玲王学锋丁秋兰戴菁许冠群黄丹丹奚晓东王鸿利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评估中的价值
黄丹丹王鸿利陆晔玲戴菁董雷鸣陈琼周佳维丁秋兰奚晓东王学锋
一个纤维蛋白原α链Arg 19 Gly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bg)活性和抗原。抽提DNA,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8.10 s,Fb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其父表型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Fbg、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Arg19Gly错义突变。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bgα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是致病原因。
黄丹丹郁婷婷陈华云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丁秋兰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X(FX)和XI(FXI)缺陷及FV和凝血因子VⅢ(FVⅢ)联合缺陷(F5F8D)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凝血酶生成曲线各参数和临床出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遗传性FV(n=24)、FX(n=14)和FXI(n=18)缺陷及F5F8D(n=8)患者及携带者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及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凝血酶生成曲线的各项参数与FV促凝活性(FV:C)及FX促凝活性(FX:C)存在双曲线趋势关系。FV或FX缺陷患者血浆中缺陷因子的活性只要达到正常人的3%,凝血酶生成潜力和峰值就达到正常值的一半以上。FV:C≤6.9%或FX:C≤2.2%的患者具有出血症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迟时间及达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具有重度出血症状的3例患者的缺陷因子(FV或FX)活性均≤1.5%,APTT、PT、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都明显延长,且ETP=0。结论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各项参数与凝血因子FV、FX活性及出血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合APTT、PT及凝血因子活性可以作为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倾向的有效手段。
黄丹丹陆晔玲戴菁董雷鸣陈琼周佳维丁秋兰奚晓东王学锋王鸿利
关键词:凝血酶生成出血
三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对3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检测3个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F)、靳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C)、蛋白C活性(PC:C)和蛋白S活性(PS:C),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分别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先证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抽提DNA,PCR扩增Fg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3例先证者APTT、PT以及抗凝指标(AT:C、PC:C和PS:C)都正常,而TT和RT明显延长,如的活性降低,分别为0.90、0.84及0.44g/L,而抗原正常,分别为2.0、3.2及3.1g/L;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均未检测到异常条带。基因分析发现3例先证者各携带1个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FGGg.7476G→A(γArg275His)、FGAg.1209C→T(Aα Pro18Leu)和FGA g.1202 C→T(Aα LArg16Cys)。结论3例先证者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分别由γ Arg275His、Aα Pro18Leu和Aα Arg16Cys突变所致,其中Aa Pro18Leu和Aα Arg16Cys突变为国内首次报道。
欧阳琦丁秋兰黄丹丹许冠群张利伟戴菁陆晔玲王学锋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
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三例及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对3个遗传性FX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对3例先证者进行止凝血筛查,检测APTT和PT 利用凝固法和ELISA检测FX∶C和FX∶Ag.采用交叉纠正试验排除血浆中FX抑制物的存在,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3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中凝血酶的生成.采用蛋白印迹半定量方法检测血浆中FX抗原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FX基因采用直接测序进行基因诊断.构建突变型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分别测定转染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X∶Ag,测定上清液中FX∶C,实验重复3次.结果 先证者1的APTT和P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113.4 s和62.3 s,交叉纠正试验被纠正,血浆中几乎没有凝血酶的生成.先证者2的APTT和PT分别为56.5 s和28.7 s,交叉纠正试验也被纠正,血浆中凝血酶生成为1 101.5 nmol·min.先证者3的APTT和PT分别为117.3 s和44.3 s,交叉纠正试验被纠正,凝血酶生成为782.5 nmol·min.先证者1的FX∶C和FX∶Ag分别为1.4%和3.6%,基因诊断结果显示,FX基因存在纯合突变Ser425→Pro,该突变体外表达显示能够在细胞中正常合成,但分泌障碍 先证者2的FX∶C和FX∶Ag分别为2.2%和5.5%,FX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Ala-29→Pro和Phe324→Leu,Ala-29→Pro突变导致FX表达量在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液中均明显减少,分别为野生型质粒的(41.32±5.21)%和(6.30±1.84)%,而Phe324→Leu突变在细胞中几乎不影响FX的合成 先证者3的FX∶C和FX∶Ag分别为2.2%和35%,FX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Ala235→Thr和Arg347→Cys,这2种突变使FX在细胞裂解液中与野生型蛋白表达量相似,而细胞上清液中较野生型蛋白明显减低,分别为野生型的(23.03±1.92)%和(42.51±2.07)%.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5种新的FX基因突变 其中Ser425Pro、Phe324Leu、Ala235 Thr和Arg347Cys突变不影响FX突变蛋白的合成,而Ala-29Pro突变则导致FX突变蛋白合成减少,伴分泌障�
陈琼周佳维丁秋兰王学锋戴菁黄丹丹陆晔玲许冠群张利伟奚晓东王鸿利
关键词:因子X突变系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