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通 作品数:37 被引量:92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丽水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高龄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研究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纳入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成≥80岁组(16例)和<80岁组(79例),并收集同一时段住院的30名年龄>80岁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三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年龄<80岁和年龄≥80岁溶栓治疗组比较,两组溶栓后24h颅内出血(ICH)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8.7%,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分别为5.1%和6.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预后极差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③年龄≥80岁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预后极差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安全有效。 黄良通 邱伟文 钟根龙 彭肖 饶杰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纯取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单纯使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发病6小时内有静脉溶栓禁忌征的患者,分为机械取栓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7天NI... 黄良通 蔡学礼 彭潇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急性 取栓治疗 SCF/c-kit信号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后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 背景与目的:干细胞因子(stem cellfactor,SC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与其受体c-Kit特异性结合后,诱导c-Kit二聚化或寡聚化,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参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生物活性。近年来... 郑丽云 邱伟文 邬志平 黄良通 彭潇 黄跃金关键词:脑梗死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血管再生 文献传递 不同取栓方式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取栓方式用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45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直接抽吸组和抽吸结合支架取栓组(简称联合组),分析两组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平均股动脉穿刺-再通时间为(61.7±17.4)min,比直接抽吸组的(71.3±24.2)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联合组取栓次数少于直接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0,2.0)vs.2.0(1.0,4.0),P=0.034];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77.8%,直接抽吸组为55.6%;联合组良好预后率为70.4%,直接抽吸组为44.4%。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术与直接抽吸取栓术相比,再通时间更短,有效率及良好预后率可能更高。 彭潇 蔡学礼 黄逸杰 李威 邬至平 黄良通 金哲宇关键词: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0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16例经头颈动脉CTA或DSA检查证实的椎动脉夹层导致后循环脑梗死/... 邬至平 蔡学礼 彭潇 黄良通 吴慧华SCF/c-kit-PSD95信号复合物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脑缺血时,PSD95作为支架蛋白,与过度活化的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R/KAR)和nNOS耦联,介导突触后膜NR2B-PSD95-nNOS复合物形成和神经元内Ca2+超载,诱导过量NO的产生,导致... 郑丽云 蔡学礼 邬志平 彭潇 黄良通 黄跃金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谷氨酸受体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及桥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及桥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5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167例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87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后24 h、14 d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并随访3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血管再通率(91.95%)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5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治疗后24 h、14 d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4.68,P均<0.05);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05);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组mRS良好率(67.82%)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3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5,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若考虑大血管闭塞,桥接血管内治疗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预后。 黄良通 蔡学礼 徐灵燕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RT-PA静脉溶栓 疗效 基于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及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卒中救治现状及转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优化卒中救治模式,提高卒中救治效率。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地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转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573例,分析救治情况及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在三级卒中中心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有效转诊组(261例)和无效转诊组(3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分析两组的差异性指标,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73例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197例,血管内治疗者261例,有效转诊率为45.55%(261/573)。有效转诊组患者与无效转诊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卒中及吸烟饮酒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转诊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房颤病史的比例更高(χ^(2)=5.34、8.67,P<0.05),更容易表现为凝视、构音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χ^(2)=130.1、22.12、22.96,P<0.05),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高(F=3.25,P<0.05)。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细胞参数显示,有效转诊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更低(Z=-8.86、-5.39,F=0.598,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效转诊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下降更加明显。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22,95%CI:1.074~1.172)、嗜酸性粒细胞(OR=0.085,95%CI:0.013~0.564)、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88,95%CI:1.011~1.172)为有效转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现阶段实施的区域卒中分级诊疗网络救治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转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开发包含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实验室� 詹艳丽 李一吟 李平 孙景萍 黄良通 蔡学礼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高龄脑梗死患者(≥80岁)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预后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于发病4.5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5例,其... 黄良通 邱伟文 蔡学礼 程伟进 黄跃金 邬至平文献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为寻找更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将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探究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108例)和B组(112例)。A组给予替罗非班及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3.44±0.53)分vs.(3.67±0.77)分,t=2.589,P=0.010]。治疗后,2组患者阻力指数、丙二醛、去甲肾上腺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B组明显低于A组(均P<0.05);2组患者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明显高于A组(均P<0.05)。2组患者牙龈出血、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较佳,具有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作用,且对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黄良通 徐灵燕关键词: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