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彩霞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
- 倪彩霞
- 关键词:表演艺术戏剧道教
- 一个人的艺术盛宴——高州单人木偶戏艺人梁东兴专访被引量:5
- 2012年
- 2011年9月高州木偶戏广东省传承人梁东兴先生带着他的单人木偶剧团到中山大学进行为期10天的专场表演,前来观剧的还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叶明子教授。在演出期间笔者对梁先生做了一次艺术专访,内容涉及高州单人木偶戏的历史与现状,梁先生的学艺经历及表演技艺,梁先生对单人木偶戏艺术传承的一些看法。
- 倪彩霞
- 从“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说起——兼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与思考被引量:4
- 2012年
- 本文从"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说起,分析备受社会关注的贵州安顺地戏维权、状告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一案,对原告一再败诉的原因进行法理剖析,探讨现有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提供的有限的法律支持。论文进一步从案件出发,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存在的法律缺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 欧阳光倪彩霞
- 关键词:安顺地戏维权公法私法
- 从黄燮清到唐涤生:《帝女花》的艺术因革被引量:2
- 2019年
- 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黄燮清创作了传奇《帝女花》,讲明末清初崇祯女儿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的故事。1957年唐涤生据之改编为粤剧,在香港首演获得成功,此后成为粤剧的经典,在粤语地区几至家喻户晓。黄燮清创作的年代,传奇已成强弩之末,地方戏逐渐兴盛。唐涤生用粤剧的形式改编传奇《帝女花》,实际上取长补短,用富于活力的地方戏艺术来挖掘《帝女花》这部戏曲史上不是很受关注的作品,使其获得新生。从传奇到粤剧,《帝女花》在创作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曲文和声腔等方面有很大改变,可谓新变大于因循。然其成功不仅在于新变,更表现为对传奇《帝女花》文学成就的致敬,在坚持古典戏曲诗性美的基础上做出的艺术创新。近些年戏曲舞台涌现很多经典作品重排、复排、新编或者古代题材新创的作品,都触及如何处理尊重传统和勇于创新的关系。粤剧《帝女花》的成功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倪彩霞
- 从南派艺术看粤剧的地方性传统被引量:8
- 2015年
-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 倪彩霞
-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被引量:11
- 2005年
-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影戏体系之一的潮州影系在大陆惟一的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陆丰专业皮影剧团演职员风流云散,名存实亡;业余皮影班每年只演出数场,且靠老艺人支撑,后继乏人,岌岌可危。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一典型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实行抢救与保护。
- 康保成宋俊华倪彩霞郑守治
-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濒临灭绝抢救
- 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申遗经验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
- 2013年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节日,放假一天。2009年,端午节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受到中国端午节文化的影响,韩国也过端午节,以祭礼的方式迎接这一日子,所以在韩国称为"端午祭"。目前韩国共有江陵、庆山、法圣浦三个地方的端午祭已经成为或正在申报韩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韩国最近的法圣浦端午祭申遗一事解析韩国端午祭的地方民俗传统,探讨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工作经验,并从韩国非遗文化产业开发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 倪彩霞
- 关键词:活态保护传承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