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龙庆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太湖
  • 3篇水体
  • 2篇荧光
  • 2篇有机物
  • 2篇有色可溶性有...
  • 2篇植物
  • 2篇太湖水
  • 2篇太湖水体
  • 2篇浅水湖泊
  • 2篇夏季
  • 2篇可溶性有机物
  • 2篇湖泊
  • 2篇浮游植物
  • 1篇需氧量
  • 1篇悬浮物
  • 1篇氧量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射率
  • 1篇荧光特性
  • 1篇三维荧光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8篇冯龙庆
  • 6篇张运林
  • 5篇殷燕
  • 5篇时志强
  • 4篇刘笑菡
  • 3篇朱广伟
  • 2篇朱梦圆
  • 2篇刘明亮
  • 2篇赵林林
  • 1篇秦伯强
  • 1篇陈元芳
  • 1篇丁艳青
  • 1篇潘剑君
  • 1篇何开跃
  • 1篇谢纯刚
  • 1篇蔡琳琳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工模拟UV-B辐射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选择我国蓝藻水华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进行人工模拟UV-B辐射连续24h照射实验,测定铜绿微囊藻生物量、生理及超微结构指标,探讨湖泊特别是高原湖泊藻类生长对UV-B辐射增强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当辐射时间达到1h时,铜绿微囊藻便开始陆续死亡,但蛋白质含量增加,且叶绿素a浓度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少于4h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始终保持较高活性,细胞膜保持基本完整,细胞内类囊体和蓝藻素颗粒数目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超过4h后,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和SOD酶活性等开始快速下降.研究表明,连续辐射4h是铜绿微囊藻可抗逆的极限.
谢纯刚张运林朱广伟何开跃冯龙庆蔡琳琳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UV-B辐射超微结构生物量
基于VGPM模型和MODIS数据估算梅梁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被引量:22
2012年
基于MODIS影像数据反演的2009年2月份至12月份太湖梅梁湾水域表面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以及水温数据,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获得梅梁湾2009年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梅梁湾2009年年平均日初级生产力及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梅梁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全年初级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夏季,占47.4%。通过分析VGPM模型中几个输入参数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发现悬浮物浓度与标准化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负冥函数关系,反映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能降低水体初级生产力。温度对初级生产力也有一定的调控与制约,与初级生产力呈现正相关趋势,在低于21℃的温度范围内与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呈现正相关。
殷燕张运林时志强刘笑菡冯龙庆
关键词:MODIS数据初级生产力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太湖水体藻蓝素和CDOM浓度估算模型研究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区,基于大量的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拟数据集分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浮游植物和CDOM光谱吸收系数的在太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夏季河流输入对太湖CDOM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生物光学模型和固有光学...
冯龙庆
关键词:太湖CDOM反演模型高光谱遥感
文献传递
夏季丰水期河流输入对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贡献被引量:7
2011年
结合2008年夏季丰水期对太湖上游直湖港、大浦河、长兜港3条河流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和三维荧光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夏季丰水期时河流输入对太湖中CDOM的贡献。3条河流中直湖港CDOM浓度最高,大浦河次之,长兜港最低,反映了太湖北部外源河流污染物输入大于西南部。3条河流内CDOM吸收a(355)的均值为(4.76±0.79)m-1,明显大于湖泊水域的(3.62±0.84)m-1。从河流往河口再往湖泊水域CDOM吸收大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反映了丰水期外源河流输入CDOM对湖泊内CDOM的重要贡献。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CDOM三维荧光图谱解析获得4种荧光组分,其中组分1和组分2为类蛋白荧光、组分3和组分4组为类腐殖质荧光,从河口至湖泊水域类腐殖质荧光强度逐渐减小,类蛋白荧光则明显增大,暗示河流主要带来类腐殖质荧光有机物。
冯龙庆刘明亮张运林殷燕时志强刘笑菡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
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在夏季短时间尺度上的分层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连续9d(2010年7月24日至2010年8月1日)对太湖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的高频率观测,揭示太湖多指标垂向分层规律.观测表明:(1)太湖中各水质指标频繁出现分层现象,但不稳定;(2)分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包含气温的日变化、蓝藻水华堆积与风浪扰动等;(3)气温和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水温分层,水温垂向变幅可达3.94℃,进而影响其他水质理化指标分层;(4)蓝藻水华堆积是影响水体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最强烈的因子,堆积发生时水体各理化指标垂向分层明显,垂向变幅溶氧达8.67mg/L,溶解氧饱和度达122.8%,电导率达48μC/cm,pH达1.49,叶绿素达9.1μg/L,浊度达26.5NTU;(5)随着风速的增加,除浊度外其他指标分层明显减弱,在大风期水体理化指标基本无分层现象,小风期则容易形成分层,但对分层的影响程度小于蓝藻水华堆积.研究表明,尽管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长时间的分层不会形成,但是水体各理化指标昼夜或1-2d的短时期尺度垂向分层现象经常出现,对水生物、水气界面和水土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湖泊水质高频观测等调查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赵林林朱梦圆冯龙庆刘笑菡朱广伟陈元芳秦伯强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风浪扰动
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对藻型湖区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2010年7月底至8月初对太湖藻型湖区梅梁湾沿岸带水域不同风速条件下水下光场的原位连续高频观测,通过对水下辐照度、光束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相关理化参数及气象水文参数的测定与分析,揭示了该区域水体的生物光学特性变化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440)、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d(440)、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440)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aCDOM(440)在小风(30 min内平均风速<3 m.s-1)、中风(3 m.s-1<风速<5 m.s-1)和大风(风速>5 m.s-1)作用下分别为3.97、3.97、6.58 m-1;1.69、2.17、4.20 m-1;2.28、1.80、1.33 m-1;1.05、1.04、1.08 m-1,其中变幅最大的为非色素颗粒物,CDOM吸收系数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差别不大.水体各组分在PAR波段积分值的贡献率的变化规律为:小风速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最大(达42.5%),随着风速的增大,CDOM、浮游植物、纯水吸收系数的贡献率均有降低的趋势,而非色素颗粒物的贡献率则显著增大,分别为33.0%、41.7%、52.0%.PAR漫射衰减系数与10min平均风速呈显著线性相关,风速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PAR漫射衰减系数的影响显著,从小风到大风,PAR漫射衰减系数增加了80.0%,对应真光层深度降低了42.2%.PAR漫射衰减系数、750 nm波长处的光束衰减系数、总悬浮物浓度与风速、波高、波切应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又以PAR漫射衰减系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高频观测结果揭示了浅水湖泊藻型湖区水动力过程通过引起沉积物再悬浮、浮游植物的混合及迁移显著改变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短期变化.
刘笑菡冯龙庆张运林赵林林朱梦圆时志强殷燕丁艳青
关键词:浅水湖泊水动力漫射衰减系数总悬浮物
太湖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全太湖32个站点的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性总氮(DTN)、溶解性总磷(DTP)、浮游植物色素数据,分析了太湖COD、BOD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COD、BOD时空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2009年太湖COD值为3.40~6.16mg·L-1,平均值为(4.38±0.72)mg·L-1;BOD为0.64~5.93mg·L-1,平均值为(1.91±1.63)mg·L-1.COD值在秋冬季节较高,其值显著大于春夏季(p<0.001);而BOD值冬季较高,其它季节都较低.COD与BOD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呈现出自竺山湾、太湖西北沿岸区向梅梁湾区、湖心区、东南湖湾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河口沿岸区COD、BOD值显著高于开敞水域区(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D、BOD与DTN、DTP、浮游植物色素的相关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浮游植物色素浓度与COD、BOD相关系数最高,说明夏季浮游植物降解对水体内COD和BOD的贡献要高于其它季节.COD与BOD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降雨量、河流输入、"引江济太"及太湖浮游植物活动等的影响.
殷燕张运林时志强冯龙庆朱广伟
关键词: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太湖
太湖冬季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荧光特性及遥感算法被引量:9
2011年
基于2006年和2007年1月两次太湖采样,对50个点位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及遥感反射率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冬季太湖CDOM的吸收荧光特性及空间分布,建立CDOM吸收系数的遥感反演算法.结果表明,太湖冬季CDOM在355nm处吸收系数a(355)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83-7.34m-1、3.37±1.01m-1,相应的荧光及DOC浓度变化范围、均值分别为9.79-29.18N.FL.U、13.4±3.37N.FL.U;4.61-10.45mg/L、6.37±1.24mg/L.CDOM吸收系数、CDOM荧光值、DOC浓度三者呈显著正相关.空间分布上,两次调查均显示CDOM吸收系数、CDOM荧光值、DOC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最大值都出现在太湖北部的藻型湖区梅梁湾内,最小值则在东太湖和贡湖湾2个草型湖区.通过单波段、一阶微分和BP神经网络模型3种不同CDOM反演方法精度的分析、比较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结果最好,模型验证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9%、11.7%,可以用于冬季太湖CDOM吸收系数a(355)的遥感估算.
冯龙庆时志强潘剑君殷燕张运林刘明亮
关键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荧光遥感反射率BP神经网络模型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