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利

作品数:27 被引量:54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红壤
  • 9篇土壤
  • 5篇团聚体
  • 5篇旱地
  • 4篇养分
  • 4篇生态系统
  • 4篇肥力
  • 3篇有机碳
  • 3篇施肥
  • 3篇施用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旱地红壤
  • 3篇CERN
  • 3篇不同利用方式
  • 3篇不同施肥
  • 2篇地表水
  • 2篇中国生态系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站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27篇刘晓利
  • 12篇何园球
  • 9篇李成亮
  • 7篇王艳玲
  • 5篇姜灿烂
  • 4篇周静
  • 4篇陈平帮
  • 3篇何其华
  • 3篇程一松
  • 3篇孙波
  • 3篇朱治林
  • 3篇蒋正德
  • 3篇汪金舫
  • 2篇李少伟
  • 2篇兰中东
  • 2篇尹春梅
  • 2篇路永正
  • 2篇唐家良
  • 2篇张心昱
  • 2篇李辉信

传媒

  • 9篇土壤学报
  • 6篇土壤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不同施肥制度甘蔗地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以广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甘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甘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优化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不施肥土壤微生物生长得到显著抑制。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可采取适当增加钾肥用量以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壤中磷素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相关,红壤甘蔗地中磷肥用量应适当,不宜过量施用。
刘晓利樊剑波蒋瑀霁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不同施肥制度甘蔗地土壤养分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监测不同地表覆盖条件的土壤侵蚀试验研究
2022年
土壤侵蚀量是土壤退化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地基激光雷达(TLS)为土壤侵蚀量动态监测提供新技术手段,但野外不同地表覆盖条件对监测精度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2019年11月和2021年7月在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获取的地表裸露、石块、稀疏象草、马尾松、马尾松+石块,马尾松+稀疏象草等不同地表覆盖条件的6个径流小区两期TLS数据,运用移动曲面拟合滤波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估算土壤侵蚀量,结合实测侵蚀量数据评价TLS精度,并探讨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TLS的最小变化识别度(minLOD)。研究表明,TLS监测精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关系,更适用于中等强度以上或长时间发生明显侵蚀的土壤侵蚀区监测。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minLOD为4~60 mm,TLS监测相对误差(RE)依次为:地表裸露(RE=–9.4%)<马尾松+石块(RE=12.6%)<石块(RE=15.5%)<稀疏象草(RE=–18.9%)<马尾松(RE=23.4%)<马尾松+稀疏象草(RE=–25.2%);地表覆盖条件不仅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地表粗糙度,也产生点云滤波及空间插值误差,进而影响TLS识别minLOD准确度和土壤侵蚀监测精度。本研究为野外复杂地表条件下TLS监测土壤侵蚀提供参考。
冯凯月马利霞于东升陈洋王鑫宋洁刘晓利
关键词:土壤侵蚀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68
2007年
借助筛分、浮选等物理分组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旱地红壤团聚体中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和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LF-C)、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碳(CF-C)、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FF-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SOC)的含量,且各有机碳组分与TOC均呈极显著相关;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的粒级减小而降低,厩肥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团聚体中有机碳主要以mSOC形式存在。有机肥的施入降低了大团聚体的周转,秸秆处理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效果优于厩肥处理;在红壤地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得有机碳在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碳不同施肥处理旱地红壤
大气氮沉降向典型红壤区农田生态系统定量输入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在2005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江西鹰潭)内农田小气候要素和湍流的观测及大气和雨水中氮化物的分析,借助大叶阻力相似模型,研究了大气氮素(N)通过干、湿沉降输入研究地农田生态系统的N通量.结果表明,全年通过大气沉降向该农田生态系统输入N 132.6 kg.hm-2,其中干沉降输入N 82.63 kg.hm-2,占大气总输入N的67.94%.干沉降过程中,气体中以NH3-N沉降为主,占气态N沉降的43.02%~89.89%(均值为71.05%);颗粒中以NO3--N为主,占颗粒态N的33.67%~94.54%(均值为61.01%).每月通过湿沉降(雨水)输入N 0.50~8.45 kg.hm-2,以7月和11月较高.
崔键周静杨浩梁家妮刘晓利
关键词:沉降速率沉降通量农田生态系统
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被引量:78
2008年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肥力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肥力水平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以旱地土壤含量最低,林地土壤最高。不同肥力水平下,林地、果园、水田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均为:高肥力>低肥力。说明随土壤肥力的逐渐增高,有机质胶结物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刘晓利何园球李成亮王艳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水稳性团聚体红壤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2022年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郭志英潘恺宋歌宋歌王昌昆施建平解宪丽刘杰吴瑞俊吴瑞俊郑立臣汪金舫田振荣郝翔翔刘素萍郝翔翔况福虹程一松刘晓利
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09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0a长期肥料定位实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肥处理花生果产量分布为:氮磷钾处理〉氮磷钾钙处理〉磷钾处理〉氮磷处理〉氮钾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并以长期缺施磷肥对花生果产量影响最大。除全钾含量外,土壤中氮、磷养分全量与有效磷、交换钾含量均较土壤初始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长期单施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土壤初始值增加了4.6~6.62g kg^-1。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比较,单施无机肥土壤〉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团聚体破坏率提高了9.38%~16.56%,平均重量直径减少了0.15~0.18mm。长期施用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花生果产量,但另一方面其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选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姜灿烂何园球李辉信李成亮刘晓利陈平帮王艳玲
关键词:无机肥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土壤结构
水分和施磷量对简育水耕人为土中磷素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探讨了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和施磷量对简育水耕人为土中磷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的顺序为O-P>Fe-P>Al-P>Ca-P;随着水稻栽种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和施磷量的降低,土壤Al-P、Fe-P和Ca-P含量下降,O-P含量则上升。大田试验中,土壤水分含量仅对水稻生长初期和后期的Ca-P以及中期的O-P影响显著,而对其他水稻生长期下土壤Al-P、Fe-P影响不显著;施磷量与红壤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盆栽试验中土壤水分含量对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均不显著;施磷量与Al-P、Fe-P和水稻生长初期、中期的Ca-P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而对后期的Ca-P和O-P的影响不显著。水分含量和施磷量对土壤四种形态的无机磷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何园球李成亮刘晓利吴大付姜灿烂王艳玲陈平帮
关键词:红壤土壤水分施磷量
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长期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红壤地区面临的一系列土壤问题,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围绕典型红壤地区水、土、气、生4个方面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了长期监测。每年共采集和分析整理各类数据约30 Mb。大量的监测数据信息为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服务。通过多年的监测研究,发现红壤地区土壤p 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等养分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长速度缓慢。
刘晓利孙波梁音周静宗海宏陈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