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寿岭

作品数:598 被引量:3,443H指数:25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2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2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8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09篇血压
  • 162篇高血压
  • 142篇血管
  • 112篇动脉
  • 100篇糖尿
  • 100篇糖尿病
  • 68篇队列研究
  • 66篇脉搏波
  • 66篇脉搏波传导
  • 66篇脉搏波传导速...
  • 56篇心血管
  • 56篇老年
  • 55篇反应蛋白
  • 53篇脑血
  • 53篇脑血管
  • 47篇发病
  • 44篇心脑
  • 43篇心脑血管
  • 42篇血管事件
  • 39篇收缩压

机构

  • 275篇开滦总医院
  • 127篇华北理工大学
  • 104篇河北联合大学
  • 101篇河北联合大学...
  • 96篇华北煤炭医学...
  • 31篇开滦(集团)...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8篇唐山市人民医...
  • 24篇河北联合大学...
  • 2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9篇开滦医疗集团
  • 15篇开滦医院
  • 14篇汕头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0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94篇吴寿岭
  • 103篇陈朔华
  • 43篇刘秀荣
  • 40篇吴云涛
  • 39篇李云
  • 38篇邢爱君
  • 33篇李冬青
  • 32篇李俊娟
  • 31篇赵海燕
  • 30篇季春鹏
  • 28篇刘星
  • 28篇崔刘福
  • 26篇黄喆
  • 25篇高竞生
  • 25篇李宏芬
  • 23篇赵性泉
  • 22篇林黎明
  • 21篇郑晓明
  • 20篇沈志霞
  • 18篇蒋晓忠

传媒

  • 114篇中华高血压杂...
  • 46篇中华心血管病...
  • 31篇中华流行病学...
  • 25篇中国循环杂志
  • 21篇中国综合临床
  • 20篇中国动脉硬化...
  • 20篇中国全科医学
  • 18篇中国急救复苏...
  • 17篇中国煤炭工业...
  • 1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0篇中国糖尿病杂...
  • 10篇山东医药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6篇高血压杂志
  • 6篇河北医药
  • 5篇基础医学与临...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20篇2023
  • 26篇2022
  • 25篇2021
  • 25篇2020
  • 27篇2019
  • 26篇2018
  • 32篇2017
  • 51篇2016
  • 56篇2015
  • 71篇2014
  • 46篇2013
  • 32篇2012
  • 13篇2011
  • 24篇2010
  • 11篇2009
  • 22篇2008
  • 23篇2007
  • 17篇2006
  • 11篇2005
5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卡托普利与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的作用
高竟生郝冰吴寿岭施继红高明黄喆郭平选吴云涛
《卡托普利与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的作用》是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外项目。该课题主要的研究有三个方面:(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2)观察不同分组(高血压组和...
关键词:
关键词:炎性因子卡托普利急性心肌梗死
麻醉并发恶性高热一例
2007年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1岁,既往体健.因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致肝破裂而急诊入院.在全麻下行肝破裂修补手术.……
高景利牛建清吴寿岭
关键词:恶性高热异氟醚异氟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8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54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α-adducin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和组合基因型组血压下降值。结果 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GG、GT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GT基因型患者舒张压下降值大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TT基因型、DD+TT组合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Ald)水平是影响患者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均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DD+TT组合基因型对HCTZ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组合基因型。
吴寿岭李冬青李宏芬于青赵海燕李云侯国胜刘秀荣
关键词:ACE基因Α-ADDUCIN基因基因多态性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C/T)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 (- 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 4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YP11B2 (- 344C/T)基因型。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 (LVDd)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 ,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NSTd)。结果 三组基因型间醛固酮 (ALD)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左室肥厚 (LVH)与非左室肥厚 (NLVH)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VH组血浆ALD浓度显著高于NLVH组 (15 6 .95± 4 7.5 5vs 14 6 .33± 4 5 2 9,P <0 0 5 ) ;按ALD水平四分位数分成四级 ,OR值随醛固酮水平的增加而递增 ,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 (- 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无关 ;ALD水平是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周永高春香张瑞志吴寿岭吴云涛郝冰李云李宏芬沈志霞任燕
关键词: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高血压左室肥厚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成年男性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①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成年男性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关系。②方法以2011年6-12月在开滦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4例男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且头颅螺旋CT显示2mm以上的脑组织内低密度坏死病灶作为 SCI的诊断标准;以1400cm/s作为ba-PWV的界值将人群分为ba-PWV增高组及ba-PWV正常组;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a-PWV增高与成年男性发生SCI的关系。③结果 ba-PWV正常组 SCI 23例(8.2%);ba-PWV增高组SCI 208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 ba-PWV增高组发生SCI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869倍(95%CI:1.056-3.309)。④结论成年男性 ba-PWV增高发生SCI的风险增加。
张仲慧张文艳吴寿岭董小波郭庆乐汤建中崔刘福
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
空腹血糖变异性对男性髋部骨折的影响:来自开滦研究的结果
2023年
目的探讨社区男性空腹血糖(FPG)变异性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06年度、2008年度及2010年度连续3次在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计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公司在职或离退休男性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度健康体检作为随访起点,新发髋部骨折作为终点事件,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FPG标准差(FPG-SD)三分位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分别为T_(1)组(FPG-SD<0.33 mmol/L)、T_(2)组(FPG-SD为0.33~0.59 mmol/L)和T_(3)组(FPG-SD≥0.60 mmol/L)。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发生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水平FPG-SD对髋部骨折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43969例研究对象,在中位随访11.02(10.60,11.33)年期间,共发生177例髋部骨折。T_(1)、T_(2)、T_(3)组髋部骨折发病率分别为0.27%(40/14630)、0.39%(57/14695)和0.55%(80/1464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_(1)组相比,T_(2)组和T_(3)组发生髋部骨折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28(0.85~1.92)和1.64(1.10~2.47)。结论FPG变异性增加是男性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丽姝刘日刘宽芝吴寿岭刘颖刘肖张丽华郭菊秋
关键词:糖尿病髋部骨折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开滦集团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符合入选标准者5 440例。于2010~2011年度进行第3次健康体检并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选择其中655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586例。依据2010~2011年健康体检时hs-CRP浓度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对影响ba PWV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T2DM患者hs-CRP<1 mg/L(n=205)、1~3 mg/L(n=243)、>3 mg/L(n=138)各组平均ba PWV分别为1 792.02 cm/s,1 793.90 cm/s,1 803.21cm/s(P=0.966);ba PWV≥l 400 cm/s各组检出率分别为82.0%,85.6%,85.5%(P=0.518);(2)在校正其他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lg_hs-CRP与ba PWV无线性关系(P=0.401);(3)影响ba 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1 mg/L组相比,1~3 mg/L组、>3 mg/L组其OR值分别为1.33(95%CI 0.71~2.49)、1.18(95%CI 0.56~2.48)。结论随着hs-CRP浓度的升高,T2DM患者ba PWV无明显增加,hs-CRP水平对T2DM患者动脉僵硬度无影响。
刘晖李志芳陈朔华安莎莎王洋吴寿岭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2型糖尿病动脉僵硬度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直立性低血压对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对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10~2011年在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并接受卧立位血压测量的老年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检验,以2020年12月31日随访结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依据卧立位血压变化值,将其分为直立性低血压组(orthostatic hypotension positive,OHP)和非直立性低血压组(orthostatic hypotension negative,OHN)。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OHP组和OHN组之间累积死亡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OH对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539例,随访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9.93(9.45~10.01)年,共发现全因死亡事件288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OHP组的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OHN组(χ^(2)=7.18,P=0.01)。在Cox比例风险模型中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OHN组相比,OHP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R)95%CI为1.35(1.04~1.75)。结论OH是老年人群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
付巧艺李鹏张丽张国辛蕊吴寿岭孙丽霞
关键词:老年
区域性恶性肿瘤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人群心脑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CVE)发生率明显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肿瘤人群CV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和2014-2015年健康体检时发生恶性肿瘤的4 147例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者3 983例。CVE为关注的终点事件,死亡事件为CVE的竞争事件,当竞争风险存在时,采用累积风险函数计算CVE的累积发生率,并用Gray检验比较不同组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Fine-Gray)回归模型分析CVE的危险因素,并将回归模型分析筛选的危险因素按照个数分组后,重新利用Fine-Gray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对CVE的影响。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分组后危险因素分组,0组为无危险因素,1组为具备任意一个危险因素,2组为具备任意2个危险因素,3组为具备任意3个危险因素,4组为具备4个危险因素。结果在平均随访(3.17±2.86)年内,共发生总CVE 95例。3 983例恶性肿瘤患者总CVE、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0%(95例)、2.48%(67例)、0.53%(21例)、0.29%(1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高血压、BMI≥24kg/m^2、吸烟情况下CVE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97%(67/2 307)、5.59%(53/1 440)、4.22%(65/2 266)和5.46%(37/953),经过Gray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ne-Gray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60岁组的1.98、2.28倍,高血压者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正常者的1.75、1.86倍,吸烟者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2.24、1.94倍,BMI≥24kg/m^2者发生总CVE和脑梗死的风险分别是BMI<24kg/m^2者的1.66、1.91倍。校正了混杂因素后,与对照组(0组)相比,总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在第1、2、
迟玉玉宋巧凤吴寿岭焦万青陈朔华王希柱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事件CVE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开滦集团健康查体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患脑梗死、心肌梗死及与该研究有关的数据和资料不全者,最终91698名职工进入观察队列,观察随访该队列发生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定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用K-M法计算不同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组的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并经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具备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个体只占研究人群的9.1%,其中具备所有7项的只有93例,占研究人群的0.1%,不足4项者占69.4%。具有0~1、2、3、4、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逐渐降低(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表明,校正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后,具备1~6项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为无健康行为和因素人群的0.99、0.71、0.51、0.35、0.24、0.28倍。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随着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个数增多,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王艳秀吴寿岭高竞生郑晓明安丽杰田琪侯国盛赵海燕韩艳华金成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队列研究
共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