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海

作品数:31 被引量:198H指数:10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急性
  • 6篇中毒
  • 6篇溶栓
  • 6篇梗死
  • 5篇溶栓治疗
  • 5篇卒中
  • 5篇脑梗
  • 5篇静脉溶栓
  • 4篇蛋白
  • 4篇心肌
  • 4篇心室
  • 4篇血性
  • 4篇一氧化碳
  • 4篇他汀
  • 4篇缺血
  • 4篇伐他汀
  • 4篇阿托
  • 4篇阿托伐他汀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肌梗死患者

机构

  • 17篇青岛大学
  • 16篇烟台毓璜顶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

作者

  • 30篇康海
  • 7篇闫乐京
  • 6篇李萍
  • 6篇李琴
  • 5篇杨军
  • 5篇刘宏
  • 5篇邹勇
  • 5篇方毅民
  • 5篇林绍霞
  • 4篇张秀珍
  • 4篇刘媛媛
  • 3篇毕明俊
  • 3篇任法新
  • 3篇陈玉飞
  • 3篇刘岗
  • 2篇柳玉华
  • 2篇郭伟
  • 2篇任允菊
  • 2篇曲芸
  • 2篇刘忠

传媒

  • 5篇临床医学进展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航海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ⅢNP、MMP-9、hs-CR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入选并完成随访的91例AM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和10 mg/d,连续用药12周。比较AMI后24 h内和第12周末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12周时血清PⅢNP、MMP-9、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各项指标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减少Ⅲ型胶原沉积,从而稳定斑块、改善胶原重塑。
康海杨军方毅民任法新林绍霞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基质金属蛋白酶9
依达拉奉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抗氧化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观察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核转录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表达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对中毒后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按文献建立急性CO中毒的动物模型,用透视电镜观察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依达拉奉给药前后大鼠脑组织HO-1和NRF-2的表达变化.结果 CO中毒可引起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凝聚固缩,细胞质溶解,胞浆内细胞器溶解消失.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CO中毒可诱发神经细胞凋亡.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CO中毒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逐渐增多,但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凋亡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给药后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减少,A值也相对降低.HO-1和NRF-2蛋白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可见少量表达.CO中毒后两者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皮质区的表达略高于纹状体区,依达拉奉给药后这2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中毒后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上调HO-1/NRF-2表达,进而对急性CO中毒后脑损伤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李琴毕明俊康海刘媛媛邹勇程永梅
关键词:依达拉奉超微结构
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 h内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以及急诊内科住院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发生神经功能恶化脑梗死病患(纳入例数为122例),将其视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按照有无应用药物替罗非班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应用药物替罗非班进行治疗,62例)、对照组(未应用药物替罗非班进行治疗,6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经过治疗4 w、12 w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低于对照组,4 w后t = 14.751,12 w后t = 11.953,(P 0.05)。结论:针对经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24 h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脑梗死患者而言,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神经缺损情况,并减轻其功能障碍,加强活动功能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研究和借鉴。
王济德刘媛媛康海
关键词:替罗非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神经功能恶化
莱菔硫烷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治疗作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脑组织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机制,明确不同剂量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P)对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150只成年健康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0只)、CO中毒组(30只)和SFP治疗组90只.用高压氧舱吸入法建立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FI)变化,用免疫组化和定量RT-PCR法检测干预前后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 (Nrf-2)、硫氧还蛋白-1(Trx-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O中毒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SFP能明显减轻CO中毒后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程度.CO中毒后大鼠脑组织MFI值明显下降,SFP给药后3~7 d,神经细胞的MFI值虽有下降,但其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O中毒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中毒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Trx-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略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FP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同一时间点C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中毒早期应用中等或高剂量的SFP能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增强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对急性CO中毒引起的脑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丁晓瑜丁晓瑜毕伟康康海康海邹勇邹勇
关键词:莱菔硫烷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硫氧还蛋白-1
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8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16只。脓毒症组、参附注射液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暴露盲肠后还纳腹腔。造模后参附注射液组每隔12 h腹腔注射1次参附注射液(6 mL/kg),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术后48 h内的行为学表现,统计大鼠存活率;术后48 h处死各组存活大鼠,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及各自磷酸化情况。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毛发束立,对外界反应迟钝,腹泻,鼻及眼部可见渗血;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坏死,光镜下显示主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脱落,内弹力膜断裂。与脓毒症组比较,参附注射液组大鼠精神和毛发状态、活动度、腹泻、鼻及眼部渗血情况、肠道水肿和坏死情况、光镜下主动脉病理改变均明显好转。术后48 h,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和参附注射液组大鼠外周血中TNF-α、IL-10、TF、TM、vWF、PAI-1水平和主动脉组中p-IKBα、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参附注射液组外周血中TNF-α、IL-10、TF、TM、vWF、PAI-1水平和主动脉组中p-IKBα、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均<0.05)。结论 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可抑制脓毒症大鼠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对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KBα/NF-κB信号通路�
郭倩刘丰进康海郑鑫寅
关键词:脓毒症内皮损伤凝血功能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对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天后的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筛选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24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发病1周内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非HT组。根据入院3小时内完成的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 ≤ 5)、中重度组(NIHSS ≥ 6),根据AIS患者发病90天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将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 ≤ 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 3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HT及患者发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评估SII对HT及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SII (OR = 1.874. 95% CI 1.126~1.438, P = 0.013)是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在轻度卒中患者中,SII (OR = 1.009. 95% CI 1.002~1.023, P = 0.012)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SII (OR = 1.001. 95% CI 0.982~1.001, P = 0.042)同样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 构建ROC曲线发现SII、NLR、PLR预测HT的AUC值为0.857、0.832、0.848 (P 0.05)。结论:SII是首次脑梗死患者发生HT及90 d预后的危险因素,且SII在预测脑梗死发生HT较NLR及PLR更加准确,SII在预测发病90天预后方面与PLR准确性基本相同,两者均比NLR更加准确。
刘忠刘忠刘媛媛康海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出血转化预后
超时间窗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时间窗内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对比
2022年
目的:探究超静脉溶栓时间窗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01~2021-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06例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入睡时间或最后正常时间到静脉溶栓开始时间 4.5 h,但醒后到静脉溶栓开始时间 < 4.5 h,为超时间窗组(研究组),根据DWI-FLAIR不匹配筛选出超时间窗患者中可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2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情况、溶栓后效果。结果:2组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超静脉溶栓时间窗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n = 56)行静脉溶栓治疗颅内出血转化风险(0% vs 10%;P = 0.021)不高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患者(n = 50);2组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比较,超静脉溶栓时间窗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n = 56)行静脉溶栓治疗在短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NIHSS评分下降 ≥ 4分) (26.8% vs 52.0%;χ2 = 7.080, P = 0.008)略逊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患者(n = 50);两组在短期预后良好方面(出院时mRS评分0~2分) (85.7% vs 80.0%;χ2 = 0.612, P = 0.434)无明显差异。结论:超静脉溶栓时间窗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颅脑MRI检查,根据DWI-FLAIR不匹配筛选出可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其有效性略低于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
崔亚鹏刘媛媛徐少峰康海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血清中NSE、S100β、NT-proCNP与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型利钠肽及其氨基末端前肽(NT-proCNP)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共计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18),即假手术组(Sham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每组分别在12 h、24 h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取材。取大鼠心室血离心取上清液,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NSE、NT-proCNP、S100β的水平。HE染色观察两组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Sham组同时间相比,SAE组在24 h和48 h时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SAE组平均数 ± 标准差vs Sham组平均数 ± 标准差,P P α表达在12 h、24 h和48 h均明显提高(SAE组平均数 ± 标准差vs Sham组平均数 ± 标准差,P P P β的表达在24 h和48 h时明显提高(SAE组平均数 ± 标准差vs Sham组平均数 ± 标准差,P β的表达在24 h和48 h时明显提高(SAE组24 h平均数 ± 标准差vs SAE组48 h平均数 ± 标准差,P β水平的升高与SAE发生具有相关性,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中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SAE。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soluble protein-100β (S100β), amino-terminal pro-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NT-proCNP) and 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 Methods: A total of 36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equally distributed into two groups (n = 18), namely the Sham group (undergoing Sham surgery) and the SAE group (with 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At 12 h, 24 h, and 48 h, each group underwent neurobehavioral scoring and tissue collection. The serum was extracted from rat ventricular blood through centrifugation for subsequent measureme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NSE, NT-proCNP, and S100β levels using Elisa. HE staining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structural alterations within the hippocampal tissu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the SAE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郑鑫寅黄文钰康海郭倩
关键词:神经行为学评分
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3
1998年
脑梗塞的理想治疗应当是:溶栓治疗窗内的有效溶栓治疗,保证缺血区的再灌流,细胞保护窗的有效治疗,减少缺血区的神经元死亡和缺血神经元的唤醒等综合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案是:6小时内的溶栓治疗,6小时后的抗凝、血液稀释、抗脑水肿以及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活性物质。 降纤酶是一种新型单成分降粘、化纤、溶栓药物,具有纯度高、副作用小、疗效可靠、安全性好等特点,为进一步观察疗效,我们对其治疗脑梗塞急性期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阎乐京李萍李冰王莉嵇焕盛刘宏康海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塞急性期
三种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4
2003年
闫乐京李萍康海刘宏陈玉飞刘岗
关键词:溶栓药物急性脑梗死疗效溶栓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