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新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李登辉“两国论”的前因与后果
- 1999年
- 近日,李登辉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明确称两岸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此言一出,立即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是他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迈出的危险一步。人们对他的举动惊而不怪。惊的是他为何选择此时,毫不包装地定位两岸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公然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通观李登辉其人。
- 张同新
- 关键词:一国两制两国论修宪谈判合法化
- 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两岸关系的基本点
- 2004年
- 近期台湾政局激烈动荡.11月27日,台湾"立法院"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口水战,于深夜通过了一项"公投法案".这项法案虽然否决了直接进行"台独公投"的条款,但也通过了一项所谓"防卫性公投"条款,为"台独"、"公投"留下了隐患.由于这项法案仍然为"台独"、"公投"开了一个天窗,虽然两岸关系暂时避免了一场激烈冲突,但火药筒还在,随时有被点燃的可能,因而引起人们的种种忧虑,都以不同的视角预测台湾政局的走向与两岸关系的变化.
- 张同新
- 关键词:台湾民众公投风物
- 发扬七大精神 永当时代先锋
- 2005年
- 张同新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性转折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国人民
- 求真、求实的新著──《国共关系七十年》
- 1997年
- 张同新
- 关键词:国共关系西安事变前后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关系殖民地问题
- 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及其混战的历史线索被引量:1
- 1984年
- 从1927年夏国民党背叛大革命到1932年初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建立,国民党新军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混战。搞清这一时期新军阀混战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客观依据,从而丰富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内容。
- 张同新
- 关键词:历史线索大革命失败后唐生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国民党史研究浅议被引量:1
- 1986年
- 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和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研究中国国民党党史正在得到重视。国民党史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体系与特点,不能用其他学科来代替。例如,不能以中华民国史代替国民党史,因为它们之问虽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内容的广度与历史时期的划分上都有不同之处。也不能把国民党史看作国共关系史,因为国共关系问题,
- 张同新
- 关键词:国民党改组中国国民党中华民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兴中会
- 中国政党制度论纲被引量:1
- 2001年
-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一党制失败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 ,总结了长期斗争的经验 ,凝聚全中国人民的智慧 ,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充分显示了这项制度的特点与优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 张同新
- 关键词: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党制度多党制一党制
- 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被引量:2
- 2007年
- 张学良的特殊身份、地位与传奇式经历,使他的国家观的产生表现出曲折、复杂和多变的特点,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命运之所系的国家观。他发动西安事变是将自己的国家观见诸实际的惊世之举。在中华民族走上全面振兴之路的今天,进一步探讨张学良为统一救国而发动西安事变的内心境界,对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推动全面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具有多方面启示。
- 张同新
- 关键词:西安事变国家观
- 对中国国民党六次重大历史转折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2
- 2004年
-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 张同新
-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历史转折
- 纪念双甲子年的历史反思
- 2005年
- 60年来,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贡献,没有得到国际上应有的足够评价。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强国之一,与苏、美、英并列,中国是大西洋宪章最早的签字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却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直到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才开始在国际媒体中逐渐出现公允评价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贡献的言论。战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的活动越来越猖狂,对此,世界各国人民必须要引起高度警惕。这绝对不是所谓“仇日”宣传,而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必须记取的惨痛历史教训。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张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