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政文

作品数:12 被引量:25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还田
  • 7篇秸秆
  • 7篇秸秆还田
  • 6篇土壤
  • 4篇养分
  • 4篇水稻
  • 4篇酶活性
  • 3篇稻麦
  • 3篇稻麦轮作
  • 3篇稻田
  • 3篇碳库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酶活
  • 3篇土壤酶活性
  • 3篇土壤养分
  • 3篇轮作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碳库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12篇朱利群
  • 12篇张政文
  • 11篇胡乃娟
  • 7篇卞新民
  • 3篇王伟
  • 2篇杨敏芳
  • 2篇韩新忠
  • 2篇王保君
  • 2篇黄卉
  • 2篇陶宝瑞
  • 1篇顾克军
  • 1篇夏小江
  • 1篇许明敏
  • 1篇陈兵林
  • 1篇张四伟
  • 1篇孙秀娟
  • 1篇胡清宇
  • 1篇张文婷
  • 1篇张武益
  • 1篇王文博

传媒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季秸秆均还田、两季稻秸还田、一季麦秸还田,且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高于翻耕,但差异不显著;旋耕和翻耕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旋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和翻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胡乃娟张四伟杨敏芳顾克军韩新忠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土壤碳库
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究常用除草剂及其浓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评价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华星草克和丁草胺两种除草剂及其高、中、低3种浓度进行试验。[结果](1)中、低浓度丁草胺和华星草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即使在短期内会产生细微的抑制作用,但恢复较快;(2)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但随除草剂施入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在21d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3)两种除草剂处理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但随着药效的降解,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4)两种除草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两种酶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结论]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因不同的施药浓度以及施药后作用时间的推移而异,不高于中等浓度处理对其影响较小,且短期内易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适量的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系统是相对安全的。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陶宝瑞朱利群
关键词:除草剂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为探明周年不同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通过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4种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即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麦秸沟埋还田+稻秸覆盖还田(WDRC)、麦秸沟埋...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温室气体
文献传递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6
2016年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土壤碳库作物产量
麦秸掩埋还田对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存活率和水稻带菌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世界性的麦类病害之一。该病害属于气传病害,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它的发生流行受田间菌源量、品种抗性、生育期、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禾谷镰刀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它能够侵染大麦、小麦、燕麦、水稻、玉米等多种植物的根部和穗茎部,引起根腐、茎腐、穗腐及霉变等,
张政文孙秀娟胡乃娟黄卉朱利群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赤霉菌存活率还田麦秸带菌
麦秸还田下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碳库的短期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为揭示麦秸还田下,稻麦轮作区水氮耦合关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水分管理(淹水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常规灌溉)和氮肥量(180、225、270 kg·hm^(-2))对稻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碳库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易氧化、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当施氮量为225kg·hm^(-2)和270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溶性有机碳、过氧化氢酶活性。因此,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与其他处理相比,浅湿调控灌溉和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处理在短期内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碳库含量和水稻产量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为该地区制定合理、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保君王伟胡乃娟顾泽海陈兵林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水氮管理养分酶活性碳库
肥料运筹对苗期油菜抗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油菜抗冻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油菜高效施肥、抗冻和增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油菜全生育期磷、钾肥施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基肥和苗肥中不同比例的磷、钾肥施用量处理。[结果]与所有磷、钾肥均在基肥中施入的处理(CK)相比,基肥中施入150 kg·hm-2磷肥和90 kg·hm-2钾肥(T1)、施入75 kg·hm-2磷肥和180 kg·hm-2钾肥(T2)以及施入75 kg·hm-2磷肥和90 kg·hm-2钾肥(T3)处理的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T3处理的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基肥中施入180 kg·hm-2钾肥不施磷肥(T4)、施入150 kg·hm-2磷肥不施钾肥(T5)以及磷、钾肥均不施(T6)的处理,苗期油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处理,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T3处理中,油菜的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保证磷、钾肥总量的条件下,通过运筹基肥和苗肥中磷、钾肥的比例,可以提高苗期油菜的抗冻性,对肥料的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张政文胡乃娟顾泽海陶宝瑞尹思慧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油菜肥料运筹抗冻性
不同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2
2014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灌溉方式下,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淹水灌溉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pH降低,还原性有毒物质累积,降低土壤通气性,导致水稻根系泌氧能力降低,黑化程度增加,同时顶三叶叶面积降低、夹角变大,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后期的株高、干物质积累和物质转运;干湿交替灌溉能够有效缓解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增加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两种灌溉方式下的覆盖还田方式在水稻根系活力、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方面都优于翻耕还田。
张武益朱利群王伟张政文卞新民
关键词:灌溉方式秸秆还田水稻
麦田处理蟹塘废弃物的能力与氮素污染风险研究
2015年
在麦田施用不同水平的蟹塘固体废弃物淤泥和伊乐藻,研究了小麦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的消纳吸收能力,并分析了淤泥和伊乐藻施入麦田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小麦植株的吸氮量随着淤泥和伊乐藻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施用量下,植株对淤泥和伊乐藻氮素吸收能力持续增加潜力不大;当淤泥和伊乐藻处理的氮素投入量高于562.5kg/hm2时,土壤氮素残留量和损失量会明显增加,会加大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
张文婷朱利群黄卉张政文许明敏胡乃娟卞新民
关键词:小麦污染风险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被引量:38
2012年
为明确自然降雨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寻求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结合下较为有效的减排农艺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更能够有效减少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总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为6.78,8.50,11.09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50,0.63,0.78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流失量分别为4.82,6.44,8.87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39,0.51,0.70kg/hm2;整个稻季氮素径流流失率以免耕秸秆不还田为最高,达3.70%,翻耕秸秆还田为最低,仅为1.61%,磷素径流流失率也是免耕秸秆不还田最高,翻耕秸秆还田最低,分别为1.31%和0.65%。
朱利群夏小江胡清宇胡乃娟张政文卞新民
关键词:稻田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径流流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