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乃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37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还田
  • 11篇秸秆
  • 11篇秸秆还田
  • 10篇土壤
  • 7篇稻麦
  • 7篇养分
  • 6篇土壤养分
  • 5篇稻麦轮作
  • 5篇轮作
  • 4篇酶活性
  • 4篇耕作
  • 3篇稻田
  • 3篇水稻
  • 3篇碳库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酶活
  • 3篇土壤酶活性
  • 3篇农田
  • 3篇农田土壤
  • 3篇农田土壤养分

机构

  • 16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16篇朱利群
  • 16篇胡乃娟
  • 11篇张政文
  • 8篇卞新民
  • 4篇杨敏芳
  • 4篇韩新忠
  • 4篇王保君
  • 3篇顾克军
  • 2篇陈兵林
  • 2篇王伟
  • 2篇黄卉
  • 2篇陶宝瑞
  • 1篇夏小江
  • 1篇许明敏
  • 1篇陈利根
  • 1篇张四伟
  • 1篇孙秀娟
  • 1篇胡清宇
  • 1篇张文婷
  • 1篇张振文

传媒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土壤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农学会耕...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稻麦轮作农田选择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置了稻秆集中沟埋还田(RD)、旋耕还田(RR)、表层覆盖还田(RC)和稻秆不还田(CK)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14—2015稻麦轮作年农田CH_4和N_2O排放情况。[结果]同CK相比,稻秆还田增加了稻季CH_4排放,且RC处理下的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CH_4排放整体保持较低水平。同CK相比,稻秆不同还田方式增加了稻麦两季N_2O排放,但稻季各处理差异不显著,麦季RC处理下的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CK,但不同还田方式间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下,RC处理的周年CH_4和N_2O排放量均为最大,RD处理最小,且RD处理的增温潜势也为最小。稻秆还田增加了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与CK相比,RR和RD分别增加了6.70%和9.75%。与RC和RR相比,RD处理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了48.13%和3.38%。[结论]稻秆集中沟埋还田是稻麦轮作农田较为适宜的还田方式。
王保君胡乃娟顾泽海陈兵林陈利根朱利群
关键词:稻秆秸秆还田方式稻麦轮作温室气体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7
2013年
为寻求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最适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通过开展2年(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翻耕还是旋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秸秆不还田,除速效钾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两季秸秆均不还田;除旋耕秸秆两季均还田外,旋耕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与翻耕秸秆不还田相比,翻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和旋耕两季秸秆均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提高了10.96%和9.72%,蔗糖酶提高了30.36%和17.87%。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措施土壤养分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5
2016年
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徐蒋来胡乃娟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小麦产量
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被引量:45
2013年
通过2年(2009-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两熟制农田0~7、7~14和14~21 cm 3个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0~7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旋耕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翻耕处理;7~14 cm土层,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14~21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翻耕加稻麦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各处理.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卞新民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3
2013年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季秸秆均还田、两季稻秸还田、一季麦秸还田,且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高于翻耕,但差异不显著;旋耕和翻耕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旋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和翻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胡乃娟张四伟杨敏芳顾克军韩新忠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土壤碳库
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究常用除草剂及其浓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评价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华星草克和丁草胺两种除草剂及其高、中、低3种浓度进行试验。[结果](1)中、低浓度丁草胺和华星草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即使在短期内会产生细微的抑制作用,但恢复较快;(2)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但随除草剂施入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在21d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3)两种除草剂处理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但随着药效的降解,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4)两种除草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两种酶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结论]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因不同的施药浓度以及施药后作用时间的推移而异,不高于中等浓度处理对其影响较小,且短期内易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适量的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系统是相对安全的。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陶宝瑞朱利群
关键词:除草剂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麦秸还田下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碳库的短期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为揭示麦秸还田下,稻麦轮作区水氮耦合关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水分管理(淹水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常规灌溉)和氮肥量(180、225、270 kg·hm^(-2))对稻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碳库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易氧化、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当施氮量为225kg·hm^(-2)和270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溶性有机碳、过氧化氢酶活性。因此,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与其他处理相比,浅湿调控灌溉和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处理在短期内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碳库含量和水稻产量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为该地区制定合理、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保君王伟胡乃娟顾泽海陈兵林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水氮管理养分酶活性碳库
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为探明周年不同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通过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4种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即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麦秸沟埋还田+稻秸覆盖还田(WDRC)、麦秸沟埋...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温室气体
文献传递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被引量:46
2016年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朱利群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土壤碳库作物产量
麦秸掩埋还田对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存活率和水稻带菌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世界性的麦类病害之一。该病害属于气传病害,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它的发生流行受田间菌源量、品种抗性、生育期、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禾谷镰刀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它能够侵染大麦、小麦、燕麦、水稻、玉米等多种植物的根部和穗茎部,引起根腐、茎腐、穗腐及霉变等,
张政文孙秀娟胡乃娟黄卉朱利群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赤霉菌存活率还田麦秸带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