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
-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胆管腺瘤临床分析11例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胆管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胆管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胆管腺瘤患者有9例女性,2例男性,平均年龄62.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术前确诊困难,必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恶变率高,肿瘤根治性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胆管腺瘤,其中乳头状腺瘤8例,管状乳头状腺瘤3例.其中6例伴有癌变,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11例患者中,1例患者行活检术,10例患者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胆管腺瘤可广泛累及胆道系统,术前诊断较困难,恶变率高,易被误诊,确诊必须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 张晓峰邱法波何俊闯曹景玉王祖森韩冰
- 关键词:胆管腺瘤病理学
- 中国近30年胆囊腺肌增生症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近30年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联合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有关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文章,使用系统综述方法总结分析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结果中国近30年共报道2876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男女比例为0.70∶1,有准确年龄及平均年龄报道1248例,在35~55岁之间的占总病例数43.39%,平均年龄46.14岁。71%病例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27.68%的患者有腹痛表现。50.04%为局限型,其中,80.30%发生于胆囊底部。单纯胆囊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胆囊腺肌增生症女性多发,以中青年为主。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单纯胆囊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 殷雷邱法波吴昌亮安峰铎何俊闯张晓峰
-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症流行病学特征
-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Y项目为例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时代。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得益于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高校基建项目数量与规模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另一面是高校基建领域由于多头管理状态与建设...
- 张晓峰
- 文献传递
- 中国近25年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近25年来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获取国内近25年有关SIMT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4例中,男39例,女25例,男女比例1.56:1。年龄24~74岁,平均49.2岁。多为查体时B超或CT发现,部分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乏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脾内单发或多发,界限多清楚占位性病变。有明确病理结果描述者43例:少细胞纤维型26例,黏液样/血管型12例,丰富梭形细胞型5例;免疫组化示多数病例梭形细胞对Vimentin、SMA等抗体阳性。治疗方式主要为脾脏切除,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SIMT极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可与其他脾脏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主要为脾切除术,预后良好。
- 何俊闯邱法波张晓峰贾波孙大伟黄飞龙郭允振
- 鼻中隔脊索瘤一例
- 2012年
- 患者男,41岁,因左侧鼻塞、涕中带血伴头痛3年余,于2009年10月9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反复涕中带血及阵发性头痛,以左侧前额部为主,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未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内可见较大淡红色肿物充满整个左侧总鼻道,鼻中隔明显受压右偏,肿物触之质脆,表面可见增生小血管,部分区域有少许坏死组织附着,清除后局部易渗血。鼻内镜检查见肿物与鼻中隔左侧面黏膜紧密相连,并挤压左侧中、下鼻甲,但与左侧中、下鼻甲无粘连。鼻窦CT扫描见左侧鼻腔内约3.5cm×3.3cm×3.0cm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0HU,边界清楚;鼻中隔受压明显右移,左侧额窦、筛窦及上颌窦呈阻塞性炎症表现,未见骨质破坏(图1)。
- 刘艳刘新义张晓峰
- 关键词:鼻中隔脊索瘤阵发性头痛涕中带血鼻内镜检查软组织密度
- 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1979~2011年文献回顾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联合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中国1979~2011年有关胆管乳头状瘤的文献,总结分析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报道胆管乳头状瘤39例,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0岁,高发于50~70岁,74.4%分布于华东地区,17.2%分布于西南地区,以腹痛、黄疸为主要症状。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胆管乳头状瘤主要分布在华东、西南地区,发病率较低,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被误诊,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病有效方法,手术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主。
- 张晓峰邱法波何俊闯黄飞龙孙大伟
- 关键词:胆管乳头状瘤流行病学
-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五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plenic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tlmor.SIMT)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颅后良好。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SIMT患者5例,现报道如下。
- 何俊闯邱法波张晓峰贾波殷雷黄飞龙
- 关键词:中老年人脾脏肿瘤
- 关于青岛市城区健康新生儿部分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研究
- 目的:建立青岛市城区健康新生儿部分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 方法:本研究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及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城阳院区)招募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参考人群,按照WS/T402-20...
- 张晓峰
- 关键词:健康新生儿
- 超声诊断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外科手术治疗经过。结果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尖部心肌夹层合并室间隔穿孔,射血分数39%。经多学科会诊后病人同意外科手术治疗,遂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病人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超声心动图是心肌夹层及室间隔穿孔的首选诊断方法。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合并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
- 张晓峰袁馨赵璐苏欣悦刘泳
-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外科手术
- 外周血中hTERT及MUC4基因的表达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及黏蛋白4(mucin4,MUC4)基因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TERT mRNA和MUC4 mRNA在胰腺癌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对hTERT mRNA和MUC4 mRNA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胰腺癌组外周血中hTERT mRNA,MUC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7.95±5.46,38.25±25.07)显著高于对照组(0.92±1.07,4.37±5.9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hTERT mRNA和MUC4 mRNA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周围器官或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hP分别为0.036、0.027、0.019,均P<0.05;MP分别为0.041、0.022、0.017,均P<0.05).结论:外周血中hTERT mRNA和MUC4 mRNA的表达与胰腺癌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标志物.
- 孙大伟何俊闯邱法波张晓峰黄飞龙
- 关键词: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胰腺癌实时荧光定量PCR